光明日報:“加”“減”法並舉解決環保歷史欠賬

常紀文

2019年11月20日08:0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加”“減”法並舉解決環保歷史欠賬

近日,有媒體報道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騰格裡沙漠邊緣再現大面積污染物”。經初步核查,媒體反映的美利林區受污染問題屬實,現已共清挖固體廢物近65000噸袋,14個污染區已有4個基本完成清挖工作。11月13日,生態環境部決定對中衛市環境污染問題公開挂牌督辦。

沙漠雖是人跡罕至之地,但也是地下水資源富集之地,在其中挖掘滲坑,儲存污染物,會對周邊環境和地下水資源造成污染。而且水污染物在地表的滲坑經過蒸發后,就會變成濃度極高的黏稠物質,一旦其中包含氰等化學物質,就可能成為很難處理的危險固體廢物,對生態環境的威脅程度相當大,也相當持久。

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每噸危險固體廢物的處理成本可能高達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如果造紙廠等化工廠排放的水污染物變成幾萬噸固體廢物,處理成本往往會高達數億元,遠超這些企業幾年的獲利總和。如果算生態賬、總體賬和長遠賬,為一時的經濟利益而引進高污染企業且長期縱容其非法排污,得不償失。

其實,這並不是騰格裡沙漠第一次爆發污染事件。2016年中央正式啟動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一系列舉措之下,西部地區一批小、散、亂、污企業被整頓甚至關閉,一些地區也出現了巨量的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歷史欠賬。由於企業倒閉或者被關閉,沒有支付能力,解決歷史積累的環境問題給地方帶來巨大的財政負擔。在環境保護的執法監管風暴中,為了掩蓋容納環境污染物質的滲坑,可能存在個別企業對污染物予以現場掩埋的情況。之后風吹雨淋、沙丘流動或者滲坑內部發酵,一些被掩埋的污染物質外露,被發現並被舉報,引起社會高度重視。此次在騰格裡沙漠再次發現的造紙廠環境污染物填埋歷史問題,可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總體來說,騰格裡沙漠的污染問題,屬於發展中地區在發展中階段發生的,發展不足和執法不嚴導致的典型環境問題。唯有標本兼治,方有可能長遠解決。

發現被掩埋的污染場地,並非難點。隻要對比案發前后的衛星地圖,對污染現場開展實地核對,就會發現哪些滲坑屬非法掩埋類。對核實發現的非法掩埋現象,要嚴肅追責。按照環境保護法、侵權責任法的規定,隻要污染狀態還存在,就可以認定污染行為仍然在進行,就可以依法追究企業的環境民事責任。由於傾倒的危險固體廢物數量超過3噸,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相關條款,應當依照刑法“污染環境罪”的罪名追究企業、企業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為了使被污染的場地全部得到妥善的處理,對於確實找不到責任主體的,或者責任主體確實無責任承擔能力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成立污染治理公益基金,對區域性的歷史環境問題予以統籌解決。

鑒於西部地區的歷史欠賬和現實污染問題,最穩妥之道就是“減法”和“加法”並舉。“做減法”,是指對於一地所發現的歷史環境污染問題,逐一進行治理並追責﹔“做加法”,則是指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現實的環境問題,即對工業園區和工業企業採取升級改造的發展方法予以解決。具體操作思路可以借鑒《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的相關內容,按照“標杆建設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優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總體要求,統一標准、統一時間表,從生產工藝、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產能規模、燃料類型、原輔材料替代、污染治理等方面提出具體治理任務,調整產業結構,開展園區(企業)轉型升級,完善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網絡,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地方經濟的協同共進。

(責編:段星宇、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