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陳規陋習終將失去生命力

王慶峰

2019年10月31日08:35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陳規陋習終將失去生命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的精神風貌怎麼樣。為了有效遏制農村陳規陋習,樹文明新風,最近,中央農辦牽頭,聯合農業農村部等11個部門共同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 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提出爭取通過3到5年努力,使農村陳規陋習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當前農民群眾最為關心的現實問題。但在許多地方,天價彩禮“娶不起”、豪華喪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還不起”,以及孝道式微、農村老人“老無所養”等問題大量存在,讓農民叫苦不迭,迫切希望改變現狀。近年來,各地在革除農村陋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距離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的理想目標,還有不小距離。這次11部門出台《意見》,呼應了廣大群眾的強烈願望,對於抵制歪風、弘揚正氣具有重要意義。

陳規陋習,往往積習日久,且具有相當的頑固性,僅憑一己之力很難改變,需要有“硬碰硬”的村規民約,匡正社會風氣。現實生活中,許多村民背負人情債,並不是自願行為,而僅僅是礙於面子,村規民約的出現,讓他們有了合法的“擋箭牌”。從各地的實踐來看,村規民約普遍發揮了積極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村規民約的主體是村民,需要符合村民自治程序和規范。個別地方由政府發紅頭文件,直接規定了人情標准,是越俎代庖的表現,必須予以糾正。當然,村規民約也要嚴格把好關,防止歧視性或者違法內容出現。

“化俗不易,貴在因民。”讓人情債失去市場,才能讓人情味重新回歸。出台和用好村規民約,關鍵是發揮群眾性自治組織的作用。在浙江象山縣,當地村民探索出“村民說事”制度,激發了村民的議事熱情﹔在陝西大荔縣,“紅白理事會”對婚喪喜慶事宜的場所、席面、鞭炮等方面均提出了建議﹔在江西陂頭鎮,“道德評議會”和“紅黑榜”宣傳婚喪新風和孝道典型,引領社會風氣越變越好。種種方式証明,解決農民的煩心事,還得發動農民群眾自己解決,隻有符合農村實際,尊重當地習俗,才能夠取得實效。

進一步樹立和弘揚鄉村的新風正氣,也要積極發揮政府作用,旗幟鮮明地反對陳規陋習,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農村習俗雖屬於道德范疇,但對某些現象,基層部門依然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一些農村婚介機構和“媒婆”,兩頭撈好處,助長彩禮飛升﹔一些鄉村干部利用婚喪嫁娶斂財,已然違紀違法﹔個別地方孝道式微,出現不贍養老人甚至虐待父母行為等,都需要基層部門及時介入,加以引導和管理。此外,也要進一步總結和推廣一些地方開展的“鄉村道德銀行”“文明積分”等獎勵模式,倡導樹立婚喪嫁娶新風、孝悌和睦家風。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鄉土社會的變遷是很緩慢的。”移風易俗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但值得欣喜的是,從不再熱衷大操大辦紅白喜事,到春節期間少放、不放鞭炮,到“零彩禮”結婚受到無數人力挺,越來越多的陋俗正在被改造,反對陳規的正能量也正在凝聚。群眾的呼聲,是對新風尚的向往,隻要因勢利導,再頑固的陋規也會失去生命力,隻要凝心聚力,文明新風終將吹遍鄉村!

(責編:段星宇、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