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根治貨運超載須多方形成治理合力

鐘超

2019年10月17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在江蘇無錫的高架橋側翻事故被初步定性為大貨車超載后,江蘇省痛定思痛、吸取教訓,迅即在全省開展了一場“嚴打”貨車超載的集中整治。貨車超載問題由來已久,且成因復雜,許多貨車司機明知超限超載是“公路第一殺手”,安全隱患極大,各地各部門也一直在治超,但這一社會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凸顯了問題的復雜性。

貨運超限超載的成因復雜,重要原因之一是貨運市場不規范。從細分市場來看,汽車貨運主要分為長途和短途,長途貨運大多為貨運公司承接,管理相對規范,貨車超載主要以短途貨運為主。在短途貨運的市場上,貨車司機大多是自購貨車拉貨,分散化運營,面對甲方貨主時議價能力不足,為攬生意其運輸價格隻能一壓再壓。貨車司機也知道超載違法,還不安全,但是在競相降價的畸形競爭中,不超載就根本賺不到錢,貨車司機也隻能想方設法尋找短途貨運的執法和監管漏洞超載運輸。

貨運畸形市場的長期存在,甚至使得許多貨車生產廠家都“主動適應市場”,設計產品以滿足貨車超載的需求,如在設計時為超載預留技術上的空間,加強大梁、彈簧等載重部件,贈送加高欄板等。貨車司機隻要簡單改裝,就能大幅提高車輛載重能力,成為“百噸王”。對貨車司機而言,短途貨運超載是常態,差別大概隻在於超了多少。以造成此次事故的兩輛大貨車為例,荷載40噸左右的貨車分別裝了約140噸和160噸貨物,嚴重超過了高架橋的平衡和承重設計,從而釀成了慘劇。

追根溯源,汽車貨運作為物流業的一個細分行業,其自身運行充分遵循市場調節這隻“看不見的手”,貨車司機只是這個市場鏈條上的一環。當整個市場鏈條出現問題時,單就鏈條上的某一環節著力無異於揚湯止沸,也無益於尋求優化解決問題的現實方案。有效治理貨運超限超載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如建立完善規范的貨運市場,讓貨車司機在運輸市場博弈中擺脫弱勢的地位,是一個可行的解決路徑。許多貨運發達國家都建立了比較強大的貨車司機行業協會,通過協會的力量來保障零散的貨車司機的利益,同時也規范和約束會員的市場行為,其經驗值得借鑒。

此外,技術進步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治理手段和方式。一方面,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了物流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一些信息化、專業化、特色化的物流信息平台興起,如何將其運用到交通管理部門的貨運監管與執法當中,將技術紅利轉化為治理效能,也是治理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進一步完善監控網絡,調整優化治超站點布局,推動聯合執法常態化,建立失信運輸企業和駕駛人“黑名單”制度,形成超限超載的治理合力。

(責編:段星宇、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