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丁石孫先生逝世 為什麼那麼多人懷念他

楊鑫宇

2019年10月15日08: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丁石孫先生逝世 為什麼那麼多人懷念他

  10月12日,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原校長丁石孫在京逝世,享年93歲。盡管丁石孫先生的身上,有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主席等諸多顯赫、閃耀的頭銜與光環。然而,當先生去世的消息傳來,有如雪片飛來的悼念與追憶,大多數都在緬懷他作為北大校長的那段時光。

  正如一名北大84級畢業生在其所作的悼亡詩中所寫——“坦蕩真君子,卓爾大學人。燕園一國士,五載掌黌門。”在任校長期間,丁石孫先生以其高尚的人格、正直的作風,在有幸承蒙其教諭的莘莘學子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而在燕園之外,作為聲名在外的“名校長”,丁石孫先生也影響了諸多同為教育工作者的后輩,樹立了垂范后世的教育楷模。

  回首望去,20世紀的激蕩百年,是大學教育在中國從落地生根到開花結果的百年,也是像丁石孫這樣的“名校長”競相涌現、美談不絕的百年。蔡元培、張伯苓、竺可楨、蔣南翔、郭影秋……這些人們聽來耳熟能詳的大名,不僅寫就了那些至今為人所稱道的治校掌故,讓后世教師、學子欽佩不已,同時也見証、記錄了中國高等教育曲折而壯闊的發展與勃興。

  在那些“名校長”活躍的年代,中國的高校數量不多,發展也相對不成熟,因此,校長個人扮演的角色,對一所高校的風貌與水准至關重要,甚至可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個好校長的存在,對學校師生的意義是非凡的。然而今天,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早已發展得相對成熟,每一所大學都像是一台精密復雜的儀器,其運轉更多依賴學校的理念與制度,而非僅在於校長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的治校、治學理念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但大學的價值和意義,依然可以從過去裡那些“名校長”的身上找到答案。

  顯然,每一個能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大學“名校長”,代表的都不僅是其個人或是其供職的學校,而是他們治校、治學的杰出理念。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囿於外部條件天翻地覆的變化,當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直接效仿過去這些“名校長”治學、治校的方法與手段,但今人卻可以找到他們身上共通的精神思想,並對其加以繼承和發揚。

  這些知名校長中,有人在亂世當中,種下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火種(蔡元培),有人發出了“救國須改造中國,改造中國先改造人”的急呼(張伯苓),也有人給學生留下了“將來畢業后要做什麼樣的人?”的天問(竺可楨)。他們留下的精神遺產,都有其各自的獨到與不同之處,但他們身上都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把將學生培育成社會的有用之才放到第一位,本著一切為學生負責的態度工作、履職。

  對於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這同樣是最重要的事情。培育學生,育德樹人,永遠都是大學最重要的工作。如此,我們便不必糾結於這個時代有沒有“名校長”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隻要有為學生殫精竭慮的教育工作者,那些“名校長”的精神便已得到了傳承與發揚。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