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視 碩士不是掏錢就能讀

白毅鵬

2019年10月15日07:5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視 碩士不是掏錢就能讀

  進入10月,企業陸續開始秋招,對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來說,求職過程卻備受冷眼。據媒體報道,國內某大型建筑公司明確“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學生”,某企業HR也曾坦言,“(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區別)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

  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通知,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簡稱“非全生”)管理工作。從那時起,兩類研究生統一考試、統一劃分數線,招考方式正式並軌。通知還要求培養單位要堅持同一標准、同等質量,尤其指出二者學歷學位証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唯一區別為畢業証上的學習方式注明“非全日制”字樣。基於此,許多認為自己遭歧視的學生向當地人社部門提起舉報。

  消除就業歧視離不開國家政策支持,也需要招聘企業自覺認同。對個案來說,國家有關部門的權益救濟或徑直有效,但在企業自主招聘范圍內,為節省成本,直接將雙非院校及“非全生”排除在外的案例屢禁不止。

  “非全生”遭歧視並非沒來由。在“非全生”教育早期試點摸索、制度確立以及后續發展過程中,因招考方式、標准的混亂,功利心態導致的教學培養體系、學歷學位授予考核鬆散,甚至不乏“碩士掏錢就行”的說法,“非全生”無形中被打上“質量低”標簽。盡管時過境遷,如今“非全生”的招錄門檻遠非昔日可比,但社會不少人對其認知依舊停留在過去,企業招聘也依然會有歧視。

  要改變這種狀態,除了改變公眾的刻板印象之外,也需要正視當下“非全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目前,許多高校的“非全生”招錄情形冷熱不均,選擇非全日制的考生多青睞人文社科經管領域,如工商管理碩士就常年爆滿,而部分院校的理工類學科則門可羅雀、難以維系,甚至逐年減少招生,不平衡的招錄情況,在同一院校的不同學科、學科優勢特色不同的文理院校間都時有發生。

  報道中遭“歧視”的研究生,好多還是非全日制應屆生。按理說,報考“非全生”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和部分院校注明“定向就業”的“非全生”招錄要求不同,有些院校並無此限制,這些學生往往是全日制統招復試失利后,出於各種原因“調劑”而來。這說明部分院校發展“非全生”教育的盲目無序,既未充分考慮自身學科競爭力,更未預料門檻提高帶來的低通過率,導致對招生計劃的預見不足。這些學生與依附原工作單位、非脫產學習的“非全生”相比,除了遭受“歧視”之外,還要面臨更大的擇業焦慮。

  “非全生”的培養目標為某些專業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在2016年全日制、非全日制並軌后,除了同等學力申碩,“非全生”統考能報的學位多為專業碩士,鑒於此,許多院校培養方案也參照專業碩士進行。但目前的專業碩士教育並非臻於至善,加之不同地區、不同院校間固有的差距,部分院校專業碩士的培養方法尚不成熟,“非全生”教育卻已草草上馬,有的將就沿用此前落后、鬆散的培養方案,培養質量難以保障。

  再就是教學科研資源的緊張。盡管說“非全生”為完全成本收費,學校不覆蓋獎助學金,更不佔住宿等后勤資源,但院校科研教學的承載力是有限的。目前部分院校學碩已縮招,專碩和“非全生”的規模和比例卻在增長,還不乏有些院校將“非全生”作為“生財之道”,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張讓現有資源更加捉襟見肘,許多院校師資力量難以匹配教學,亟需滿足專業碩士實務能力的師資更是匱乏。此外,學制過短使課程節奏過快、業務實踐和求職時間沖突等問題也十分尖銳,這些專業碩士培養中已遭遇的問題,應當在“非全生”培養中予以克服。

  “非全生”教育極大滿足了全民終身教育需求,對無緣通過全日制學習獲取知識以及學歷的人來說,“非全生”教育一定程度保障了他們的“受教育權”。發展好“非全生”教育也可適當借鑒國外成熟經驗。和我國的“非全生”不同,英美一些高校以研究生課程的12個學分為界限,修夠12個學分,便自然過渡為全日制研究生,其靈活性也體現在“非全生”成長空間上,如與博士學歷的無障礙共通﹔在人才考核上,用較為獨立機構的“專業認証”評價把關人才質量。這些成熟經驗啟發我們既要發揮國家政策的宏觀調控,也要適度擴大高校自主權,如此,才能真正辦好“非全生”教育。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