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財經新聞報道,近日,在同樣面臨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日本,一種名為“托老所”的服務應運而生,而且廣受歡迎、發展迅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日本全國已經擁有了4.3萬間“托老所”,在所有養老服務中發展最快。日式“托老所”之所以如此成功,關鍵在於它的模式有效對接了亞洲養老文化傳統,其理念回歸了老年生活的本真。
中國和日本同屬儒家文化圈,有著根深蒂固的尊老愛老傳統,大多數有子女的老年人首選的就是家庭養老。除非不得已,無論是老人自身,還是子女,大多都不會選擇到傳統養老院去。在日本,有七成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而中國,則高達九成。
然而,現代化進程帶來了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白天基本沒有時間在家照顧老人。老人在白天基本處於空巢狀態,來自家庭成員的照顧十分有限。正如新聞中所提及的,老人既沒有享受到家庭養老的親情溫情,也沒有享受到社會養老的互助快樂,但日本推出的“托老所”就很好地化解了這一難題。老人白天可以在托老所接受照顧,晚上回家感受家庭溫暖。這樣,既能在家庭力量不足時,用社會力量來補充,又可不用違背自己的傳統觀念,“住在家裡”。一舉兩得,不可謂不好。
如果單單是時間和空間的調整,還不足以讓“托老所”如此受歡迎,如此值得在亞洲推廣。還有一個原因則在於它的養老理念。“托老所”的定位不是全面照顧,而是以預防為主,幫助老年人盡可能實現生活自理。傳統的養老主要是照顧老人生活、護理老人健康。這些只是生活表層的需要,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晚年的陪伴和快樂。而快樂不能完全依賴於他人或者社會單方面的供給,更重要的應該來自於自我的選擇。所以,讓生病的恢復自理能力,讓健康的保持健康,讓老年人有自主選擇生活的能力,才是保証老年生活快樂的前提。就這一點來說,不得不給日式“托老所”點個贊!
文明是多樣的,文明也是互通的。好的東西,應該拿來為我所用。目前,中國養老市場供給和需求不太平衡,需求量很大,但有效供給並不多。其中,有基礎環境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觀念的原因。這種立足於供給側改革而誕生的日式“托老所”未嘗不可以作為一個方案用來嘗試。當然,日本的城鎮化進程要比我們快,對日式“托老所”完全照搬是不行的,一哄而上更是不行的,不斷摸索中國人養老的規律,找出一種適合並切實可行的中國養老模式,才是學習借鑒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