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大國首都新時代擔當新使命

樊大彧

2019年09月29日08:01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大國首都新時代擔當新使命

  大國首都新時代擔當新使命,體現為教育、養老、醫療、社保、住房等各項民生改善,也體現為始終牢記肩負的重大政治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先后5次視察北京,7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為做好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辟了寬廣的“中國道路”,實現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70年來,北京作為偉大祖國的首都,也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

  70年來,首都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輝煌歷史性成就。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元左右提高到6.2萬元,人均期望壽命由52.8歲提高到82.2歲。醫療衛生服務全民覆蓋,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全國領先。率先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標准逐年提高。首都社會保持和諧穩定,是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都北京更是在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營商環境優化、文化中心建設等方面,取得輝煌成就。大氣污染是“大城市病”的重要症結之一,北京市從1998年開始治理大氣污染,到今年已經20多年。北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扎實推動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空氣質量持續明顯改善,實現了從“APEC藍”“閱兵藍”到今年的“常態藍”。

  進入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實地體現在北京財政的民生“賬本”中。伴隨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北京財政實力逐漸增強,收入規模由1949年的2386萬元壯大為2018年的5785.9億元,70年翻了2.4萬倍。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政府“錢袋子”鼓起來,支出規模也相應大幅增加,數據顯示,北京市用於民生方面的投入佔財政支出的比例保持在八成以上。

  “政府賬本”反映著城市經濟變遷,也折射著百姓民生之變。北京財政堅持厲行節約,按照“隻減不增”的原則從嚴從緊編制“三公”經費預算,確保將經費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相關領域。政府的“緊日子”換來了百姓民生的“好日子”。目前北京已逐步建立“租購並舉、以租為主”的住房保障制度和供應體系,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基本解決。

  今年1月起,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從家庭月人均1000元提高至1100元,近20萬困難群眾受益。今年教育安排381.4億元,支持普惠性幼兒園發展,新增學位3萬個,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學生公交票價優惠政策。衛生健康方面安排170.7億元,落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金補助政策等。交通運輸方面將安排307.3億元,支持地面公交系統正常運營,完成850公裡自行車道治理等。

  大國首都新時代擔當新使命,體現為教育、養老、醫療、社保、住房等各項民生改善,也體現為始終牢記肩負的重大政治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5次視察北京,7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為做好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北京把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升“四個服務”水平作為首都發展的要義。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北京嚴格落實人口規模、建設規模雙控,嚴守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空間格局實現歷史性重塑,京津冀地區成為引領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北京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基礎。北京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導向,實施“9+N”系列政策措施,在2018年國內22個城市營商環境試評價中綜合排名第一,為我國營商環境世行排名大幅提升做出重大貢獻。北京今年將實現各級80%的事項進政務服務大廳“一扇門”就能辦理,70%的事項在“一個窗口”就能受理,更多事項從“網上可辦”向“一網通辦”轉變,高頻事項力爭實現“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不用跑”。

  70年來,北京的發展一直承載著黨和人民的重托期許。進入新時代,北京闊步邁向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新目標,北京正與偉大祖國一起,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節點。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