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三峽水怪”事件,終於畫上了休止符。據澎湃新聞網報道,9月17日上午10點30分左右,這個所謂的“三峽水怪”被工作人員打撈上岸。原來,這是個造船廠廢棄的氣囊,系橡皮材質,全身黑色,長約20米,從遠處看的確像個“怪物”。據悉,被打撈上岸后,氣囊被放置在碼頭,此后將作為廢棄物品處理。
在此之前,不同專家曾對這個“三峽水怪”有各種猜測,大致有“未知生物說”和“視覺錯誤說”兩種,要麼認為這個黑色的不明物是某種巨蛇或者鱘魚,要麼認為這隻不過是光線射入水面時產生的怪異影像。但不管這些猜測是否准確,它們都有一批擁躉,對“三峽水怪”的爭議,也成為網絡輿論場上的一陣狂歡,若不是官方媒體及時公布真相,恐怕它又要變成一個永遠的“未解之謎”了。
顯然,一些缺乏獲知真相能力的網友,面對“三峽水怪”時,很容易被“帶節奏”,因為鑒別真相需要的科學素養與信息檢索能力,並非每個人都具備。“三峽水怪”能在網上引發熱議,也的確“事出有因”。首先,它與民間一直流傳的水怪傳說密切相關。不論是國外的尼斯湖水怪,還是國內的長白山天池水怪,關於它們的傳言很多,流傳甚廣。人們對這些怪異生物充滿好奇,所以一旦有類似的東西出現,很容易激起獵奇與探秘欲望。再者,“三峽水怪”出現在長江三峽一帶,這裡堪稱中國最知名的水域,試想,這個“水怪”若出現在某個不知名的小溝小河裡,或許並不會引起這麼大的轟動。
“三峽水怪”相關信息的含混不清,也是造成這場輿論“烏龍”的重要因素。在此之前,我們能看到的“水怪”影像,隻存在於個別網友拍攝的短視頻中,但其畫面模糊,拍攝時間地點也不明確。因此,專家和網友對“三峽水怪”的解釋,更多的是某種經驗式的猜測,而非科學式的分析,甚至是“大開腦洞”的游戲。隨著許多媒體加入討論,“三峽水怪”於是成為一個熱點事件。
奧爾波特講過,“抵御謠言唯一可靠的方法,是對所有道聽途說的描述持普遍懷疑的態度”。從“三峽水怪”在網絡上傳播,可以看出,信息受眾具備批判能力至關重要。對信息的批判與甄別的能力,固然與科學素養有關,也往往受心理因素的影響。並非每個人都能在短期內提高科學認知水平。但對於“三峽水怪”之類的傳言,我們不妨少一些“心理投射”,盡量避免過度依賴個人經驗的思維方式,對不清楚的東西不要輕易貼標簽和下結論。如此,就不會盲目跟風,不會被“帶節奏”,起碼不會在網上說出“我也見過三峽水怪”“三峽水怪好可怕”之類荒唐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