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回歸田園生活,打開的方式不隻一種

張炳劍

2019年09月12日08:14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回歸田園生活,打開的方式不隻一種

  本報報道了40歲的女碩士譚愛林放棄杭州的生活,帶著三個兒子回到丈夫的老家衢州市衢江區蓮花鎮大墩村生活的事情,引發了網民們的熱議。譚愛林的做法之所以引發關注,便在於它戳到了多數都市人的“田園夢”。

  毫不夸張地說,幾乎每個城市中人,或多或少都向往過一種田園生活:山清水秀,一棟小房子一個大院子,一個愛人兩個娃,一隻貓兩隻狗一群雞鴨鵝,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養花種菜其樂融融……

  而譚愛林目前的生活狀態的確挺符合很多人對“田園生活”的想象。一棟三層農家別墅,小院裡果熟花香。叫醒他們的不是鬧鐘而是雞舍裡的雄雞,吃的是土雞蛋以及自家種的新鮮時蔬和水果。白天,與孩子們一起去學校,孩子們讀書,她教書﹔晚上,一起回到農家別墅﹔吃過晚飯,帶著孩子給院子裡的花果澆澆水,在田間小路散散步……這樣的生活,看來的確令人羨慕。

  然而,真實的鄉村生活,可能並沒有想的那麼美。田間勞作的時候那大風揚起的塵土,庄稼收割時麥茬刺傷的皮膚,回到家時那累得直不起來的腰板,辛苦一整年的收入僅僅是別人一兩個月的工資,突然的天災造成的巨大損失……

  生活總是過於復雜,容不得我們太多的浪漫想象。譚愛林的選擇有其個人的特殊性,他人無法完全復制。首先,她與丈夫在城市裡已經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足夠支撐她與孩子在農村過上無憂的生活﹔其次,她自身的高學歷,以及教育學碩士的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鄉村教育資源的不足。再次,她更像是寄居在農村,沒有什麼牽絆,可以毫無負擔地重新回到城市。如果少了這些先決的條件,我很難相信,她的鄉村生活還能如此“田園牧歌”。

  不過,譚愛林的選擇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回歸鄉村的新角度。鄉村的發展需要人才,但鄉村發展的難點也在於難以留住人才。客觀的原因就是,目前的鄉村還難以滿足一些人才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基本需求。而譚愛林則沒有這種困境,她回歸農村本身就是出於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加上自身已有的生活基礎,使得她更能以相對超脫的方式在鄉村生活,她選擇在小學裡當代課老師,便是一種“有余力而為之”的選擇。

  而對於鄉村來說,有了譚愛林這樣的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到來,則是受益良多。譚愛林的教育學碩士的背景,無疑給她所在學校的教學帶來諸多的好處和變化。事實上,這一點也得到了當地學校校長的認可。

  應該說,譚愛林的選擇是個人的價值需求與鄉村社會的現實需求的結合。只是,這種結合,是可遇不可求。當然,我們仍然可以鼓勵和希望有更多的譚愛林們做出相同的選擇,這將給鄉村的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

  不過,在當下的社會結構下,從城市回歸鄉村,不僅意味著一種社會身份的轉變,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這都意味著,回歸鄉村可能並非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那麼美好。

  而對於多數的普通民眾來說,我們可以不接受譚愛林的生活方式,但應該尊重她的生活方式。不管如何,生活終究是別人的,如何選擇全在自己,作為旁人,不必置喙。

(責編:段星宇、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