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類互聯網、金融機構紛紛推出眾籌模式的“網絡大病互助計劃”。據了解,這類網絡互助一般採用會員捐贈型的眾籌模式,即一人得病眾人分攤,因價格低廉、購買快捷,一經推出就受到網民熱捧。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都擔心患上大病,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大病保險。在健康保障領域,社保僅能覆蓋基礎保障。而商業保險的價格又相對較高,不少需要保障的大眾缺乏足夠的資金購買。網絡互助因此成為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之外的有效補充。此外,網絡互助模式性價比高、購買門檻低,用戶更有意願嘗試和接受,也有助於提高居民的風險保障意識,促進保險市場健康發展。
網絡互助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一方面,網絡互助平台的社群規范性、個人信息隱私保障、互助資金應用透明性和安全性成為用戶參與互助的關注焦點。另一方面,網絡互助平台也面臨可持續發展問題。對於單純做平台的網絡互助模式來說,目前的盈利模式並不清晰。有的涉嫌非法集資詐騙,有的卷款跑路,更有的直接破產清退,讓用戶蒙受巨大損失。
雖然網絡互助模式存在一些問題,但若能引導其合理發展,則可以進一步豐富保障系統,促進市場競爭,增進社會和諧,這也考驗著有關部門的管理智慧。
從外部監管而言,要做到既防范風險又支持創新,給新生事物留下探索和創新發展的空間。防風險是要加大對網絡互助模式的法治約束。網絡互助涉及民政、醫療、銀行等多個行業和部門,這就要求部門之間要加強協同監管、明確各部門職責,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政策,保護平台用戶的隱私與提高理賠的透明度。支持創新則是在嚴防風險外溢的前提下,盡可能創造一個鼓勵創新的規則環境。比如,有專家建議可以探索試行“監管沙盒”機制,建立健全試錯容錯機制,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開展新技術試點,做好用戶反饋與輿情信息收集,不斷提升網絡互助的安全與質量。
對網絡互助平台本身而言,既要找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也要樹立更強的規則意識。當網絡互助平台通過優質的互保產品積累了足夠多的用戶數量時,平台不一定要通過網絡互助項目本身來盈利,而是可以通過為用戶提供其他產品和服務獲得收入,進而彌補互助項目的部分成本。樹立規則意識,意味著平台要履行好審核用戶信息的職責,確保操作規范、過程透明,讓各方參與人權利義務對等,真正實現網絡互助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變得更加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