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本報報道,杭州錢塘新區上沙社區給考上大學的孩子發紅包,很是大方:考取全日制一本(含軍校)的獎勵5000元,考取全日制研究生的獎勵10000元,取得全日制碩士學位的獎勵20000元,取得全日制博士學位的獎勵30000元。8月25日,第一批獲得獎學金的四位學子拿到了獎金。
消息傳開,朋友圈裡皆是濃濃的羨慕,5000無的獎勵不算少了,用在教育用在孩子身上,本身就是一種善舉,當然會得到社會認同。錢多錢少還在其次,重要的是這一股子關懷備至的味大家都體會到了。都說環境重要,教育是百年大計,對社區居民而言,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事關長遠,這種周全的考慮自然讓人感覺貼心。
相比這個社區,我們的很多社區存在感、鄰裡關系的味就弱多了。這裡面有客觀原因。上沙社區敢發,有錢可發是個因素。上沙社區是老下沙人的回遷小區之一,地處下沙的商業中心,社區的集體經濟收入豐厚。但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小區的氛圍。回遷小區,原來就是一個村的,有歸屬感,所以,雖然能領到獎勵的只是少部分人,但社區經全體股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了對優秀學子獎學金發放規定,還寫入了《居民公約》中。可見,這個社區的鄰裡關系、相互扶持和信任都處於比較好的狀態。這樣的社區容易培育出歸屬感、認同感,也容易營造大家庭的氛圍。
而商品房小區,大家都是偶然間湊到一個小區裡,本身就沒有交往的基礎,大家都挺忙,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家,甚至對門十幾年沒說一句話的也是比比皆是,小區居民關系上,先天條件就不足。另外,也不是每個社區都像上沙社區這麼有錢的,難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是,有錢好辦事,沒錢也不等於不能辦事,拿不出豐厚的紅包,可是熱情的慰問、恭喜總是可以的吧?有基礎有優勢的回遷小區,尚且這麼努力,新建成的社區、小區也要想想,你們辦了多少事?在增進鄰裡感情上下了多少功夫?不可能要求每個社區都拿出錢來,大獎特獎,但思路完全可以借鑒。真想改變現狀,辦法有很多。何況,這些年新建的小區一般都有比較豐厚的家底,有小區經營性收入、有停車費收入,還有物業維修基金的利息收入,完全有能力展現人性化的一面,可是又有幾個小區把鄰裡關系正兒八經當回事來經營的?
歸屬感不是憑空來的,是各種思想、交流、活動的碰撞才會產生,在這件事情上,大多數社區小區都不能算合格。這種人與人關系的生分甚至影響了社區小區的治理,成為社會問題的一大根源。別的不說,小區業委會認真負責的少,對付的多﹔居民滿意的少,不滿的多﹔業委會改選往往傷筋動骨,弄得小區四分五裂,這樣的現狀就跟此有莫大的關系。
城市化中的我們需要邁過這一關,需要一個能跟時代相稱的鄰裡關系,需要發展出一個全新的鄰裡關系促進模式。當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現在很多社區的確也沒有這個財力給予充分的支持,這就需要公共資源的投入。政府部門應該多多支持、多多指導,甚至親自參與設計這種鄰裡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