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舌尖上的AI,有沒有“媽媽的味道”?

練洪洋

2019年07月24日07:54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舌尖上的AI,有沒有“媽媽的味道”?

  評論員觀察

  據報道,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今年年初踏入食品業,與某調料制造商合作,憑借從數百萬個“數據點”採集的數據,幫助后者“利用人工智能學習和預測新的調味組合,從而更快更高效地探索調味領域”。

  中國人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色不過是食物的外觀,滿足食客的視覺需求,而香與味才是食物的精髓所在,也是“老饕們”的終極追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提到,“腐乳、豆豉、黃酒、泡菜,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具有一種芳香濃郁的特殊風味。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而這種手法被稱作‘發酵’。”

  美味的“發酵”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AI深度介入之后,一切或將改變。也許若干年后,美食交給AI操持,分析、合成、調制,美味便誕生了,人們再無須花這麼多心思去制作具有特殊風味的調味料了。IBM利用AI探索食品風味,就有這層意思。業界亦有先例:美國一家公司就使用AI技術創造了“生蚝奇異果”這種令人震驚的搭配,這道菜已經成為比利時某餐廳的招牌。

  AI能夠做到的,遠不止這點。比如,智利科學家團隊利用AI分析不同食物、味道、口感的分子組成,並復制它們的分子結構,讓人工生產的素食品具備肉的味道、口感、氣味,從而替代肉制品﹔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通過AI分析某種風味食物的生長條件,將這些條件用於其他農作物,幫助這些農作物改善風味﹔瑞士一家公司憑借AI技術和 DNA 測試推出個性化定制營養指導計劃,用戶在家就可以對自己的 DNA 採樣,並送至監測公司進行分析,從而幫助用戶選擇科學的膳食。可以預見,隨著AI技術的躍升,它在人類膳食中的應用將更加廣闊、深入,許多場景將超出我們今天的認知。

  “食色,性也。”飲食既是人類維系生存的底層需要,也是讓人類愉悅的精神需求,AI改善食物品質、豐富味蕾體驗,有助於提升人類飲食體驗。食物也是人與自然聯系最為緊密的紐帶之一,直接影響人與自然的關系。AI介入食物領域,減少人類對自然的索取,讓人與自然的相處更加和諧。以肉食為例,人類吃的肉越多,地球的資源就消耗越快,AI若能夠生產讓人類普遍接受的替代品,對於節約資源將有巨大貢獻。

  硬幣的另一面,舌尖上的AI,還有沒有“媽媽的味道”?中國人對食材的要求,第一條就是真材實料,它不僅是味道保証,更是一種飲食倫理,AI打造的食物或調制的味道,即使能夠欺騙味蕾,能不能過食客的心理關,還是一個問題。尤其是粵菜,對食材鮮味有極致追求,AI想“攻陷”諒非易事。再說開去,連吃個飯都被AI弄得面目全非,體驗究竟是美妙還是糟糕,仍不確定。可以確定的是,AI干預人類生活應該有個度,以防過猶不及。

(責編:仝宗莉、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