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孝與不孝從來都不是私事家事

東原

2019年07月19日08:06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孝與不孝從來都不是私事家事

陝西安康旬陽縣日前發布通告,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依法打擊整治忤逆不孝不良風氣,根據《憲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婚姻法》《繼承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將依法打擊整治“子女居住在新房樓房中,任其老人居住在舊房危房中”“子女對父母老人進行歧視、侮辱、打罵、傷害甚至虐待、遺棄”等六種忤逆不孝的違法行為。(相關報道見A7版)

如果說,過去對忤逆不孝更多停留於道德譴責的層面,那麼現在顯然不止於此了。在中國古代,忤逆不孝是一個很重要的罪,杖打逆子的故事有很多。有人說,這是因為傳統孝道特別是三綱五常那一套,有封建落后的一面。其實在現在,圍繞孝順父母和建設和諧家庭關系,不少法律規定已經講到了。正如旬陽縣通告中提到的《憲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婚姻法》《刑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對此都有涉及。

雖然法有規定,但在習慣中,不少人還是把孝與不孝、如何對待父母當作一種私事家事。多數老人面對不孝子女,往往搖頭嘆氣,實在過分難以忍受,也是找姻親長輩和基層干部求助﹔退無可退、忍無可忍之時,才會想到用法律維護權益,而且即便到了這一步,主要也是為了討要生活費。旬陽縣通告講的“打擊整治”,則有政府部門主動出擊的意思,這在以往還是很少見的。

人籍由父母來到世界,因父母養育而成長,父母的生育養育之恩,是人類最深沉的情感之一,如何對待父母,是人性最直接的表現。許多地方都把與父母關系作為評價干部道德的重要標尺,並非沒有道理。

客觀地講,同樣談孝,今時與過去已然大大不同。過去所講的不孝,與物質匱乏有很大關系,而現在,存在生存之憂的老人,已然大大減少了。但也不必諱言,現在關於孝的問題依然存在,譬如旬陽縣通告中提到的,任老人居住在舊房危房中,對老人生活不管不顧,霸佔老人“一折通”,不承擔應有責任,對老人歧視、侮辱、打罵、傷害甚至虐待、遺棄等,依然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還要看到,現在很多年輕人的起點就是上一代的終點。他們在上一代的關愛中成長,把一切都當成理所應當,也有著相對獨立的個性,追求放蕩不羈的自由,在一些人心目中,可能都已經忘記“孝”字怎麼寫了。一個人的出生原點是父母,不管走多遠,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父母。而家國也是一體的,這是孝的時代意義的一個重要體現。

硬幣是有兩面的,孝的背面是不孝,盡管忤逆不孝不是社會的主流,但這也不是可以對忤逆不孝放任不管的理由。道德與法律從來都不是割裂的,而對於寫進法律的道德內容,更應該通過法律來維護。同樣,對於忤逆不孝行為,有必要繩之以法,而且不是被動,在很多時候應該是主動的。很多父母基於對子女面子的考慮,因為擔心子女受到懲罰,而不願家丑外揚,隻能“打掉牙往肚裡咽”。但這不是繼續受到傷害的理由,這也是打擊忤逆不孝引發關注的重要原因。

孝與不孝從來都不是私事家事。嚴格說來,孝並不是多麼高不可攀的美德,而應當是每個人都要做到的,做不到就應該受到懲罰。因此,姑且不論旬陽縣認定的六種忤逆不孝是否還有商榷的空間,也不論其他地方是否應該借鑒旬陽縣的做法,總之,通過法律來懲治不孝行為和維護孝道的價值,這個大方向是對的。

(責編:董曉偉、尹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