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監察報:“香碑”“臭碑”見百姓口碑

楊艷

2019年04月18日08:43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香碑”“臭碑”見百姓口碑

  古時,官員在任期間,如果清廉為民、造福一方,往往深受百姓擁護愛戴,或者為其立碑緬懷頌揚。但如果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則會被人唾棄,立下遺臭萬年之碑。碑之好壞,全憑官員任時表現。

  在雲南昆明石林縣城(舊時為路南縣),有一塊名為“路南縣貪官許良安遺臭碑”的石碑,當地人稱之為“臭碑”,至今已保存七十多年,該碑文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擔任路南縣縣長的許良安貪贓枉法、巧取豪奪、魚肉鄉裡、鎮壓路南中學師生抗日愛國民主運動等劣跡。而就在這塊“臭碑”的右側涼亭,還立有一塊紀念清朝光緒年間路南州知州陳先溶勤政愛民、廉潔自守的“去思碑”,又稱“香碑”。兩塊石碑一左一右,一“臭”一“香”,發人深省。

  選擇什麼樣的從政之道,就會有什麼樣的政績和口碑。自古當官發財兩條道,從政者清白做人、干淨做事、坦蕩為官,政德政聲就不會被百姓遺忘,不會隨時光湮滅。相反,如果從政者以權謀私、貪贓枉法、腐化墮落,最終難逃身敗名裂的下場。

  “寧做清官甘苦一生,不當貪官遺臭萬年”,這句話道出了古往今來清官廉吏的共同心聲。明朝永樂年間開封知府魚侃,因為兩袖清風、剛正不阿的品質深受百姓愛戴,在他離世后兩百多年,還有人特地在墓前為他修立一塊“第一清官”的石碑。明朝嘉靖年間官員海瑞廉潔奉公,不畏權貴,甘守清貧,致力於窮困百姓的利益,打擊土豪權貴,深得百姓愛戴。他死后,每逢祭日,當地百姓都要到墓前去祭奠他。清朝康熙年間,浙江錢塘舉人孫士寅出任雲南平彝(現富源縣)縣令,任職期間清正廉明,愛民如子,夜以繼日防洪搶險,四處巡訪體察民情,時常用自己的俸祿接濟貧苦百姓,與當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任滿返鄉時,他一貧如洗,連路費都無法籌齊,百姓紛紛捐助路費。但孫士寅對百姓捐助分文不取,而是賣掉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古琴作盤纏。他走后,百姓自發捐錢修立一塊“鬻琴碑”,以銘記這位清廉賢能的好縣令。

  在當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優秀黨員干部不乏其人。有60年如一日、廉潔奉公的楊善洲,有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焦裕祿,也有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艱苦奮斗的雷鋒、張思德等,他們的事跡被百姓傳唱,他們的言行成為廣大黨員干部心中的標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是老百姓說了算。老百姓心中自有一面明鏡,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歷歷映在其中,自當時刻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戒懼警醒,始終保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於天下。”日前,中共中央印發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對黨政領導干部提出必須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要求。隻有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克己奉公、清廉為官,勇於擔當、善於作為,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由衷點贊。(楊艷)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