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監察報:以實心行實政

范仁碧

2019年04月02日08:3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以實心行實政

  對於從政者而言,既不能把手中權力看得太“大”,以為有權就可以任性,“一人得道”就可以“雞犬升天”﹔又不能把手中權力看得太“小”,“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自己所做的事情哪怕再小,也可能是關乎百姓生活品質的“大事”“要事”,不可等閑視之、虛以應付。

  史載,南宋徐僑為官,每至一地,均“以實心行實政,吏畏民懷,久而不忘”。公元1191年,因為在上饒主簿任上政績斐然,徐僑獲部考官員推薦升職,問有何要求,他說:“我到哪兒做官都會盡忠職守,做好該做的事。”以“無所欲則剛,無所私則明”為座右銘的徐僑,一生務實為民、不求虛譽,而后青史留名。

  古人說:“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採華名,不興偽事。”這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從政者最大的官德。北宋蘇軾在徐州抗洪時,帶領百姓日夜奮戰,在清山鑿渠,引洪水入黃河。在杭州防疫時,他親自動手,帶領眾人抓方配藥,很快控制了瘟疫。他呼吁寬免百姓公債,修改害民衙規,維護弱者利益。蘇軾所辦利民好事很多,是故“蘇堤春曉”“三潭印月”千年不衰,“東坡肉”“東坡魚”為百姓鐘愛。

  以實心行實政是共產黨人歷來秉承的政治品質。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敵人“掃蕩”和自然災害,延安生活物資十分匱乏。黨中央制定了生產自救的方針,號召大家自己動手、自力更生,開展大生產運動。以實心行實政的優良品質傳承至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求真務實,為民辦事。例如,扶貧工作就是一項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有獲得感的實政。據統計,截至201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1660萬人,累計減少8239萬人,脫貧攻堅交出優異成績單。

  然而,不可否認當前個別地方仍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做派——虛報浮夸,改數據、摻水分,拉動“政績”﹔做表面文章,重“顯績”輕“潛績”﹔包裝造勢,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例如,陝西省韓城市建造景觀工程,刻意追求“鯉魚躍龍門”的形象效果,建設超大體量的假山跌瀑、人造水系及亮化工程,耗資巨大。然而,韓城市還有62個貧困村、超萬名貧困人口。類似“鯉魚躍龍門”工程這般“不要裡子要面子”的虛政,造成了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

  隻想著自己有沒有“面子”、能不能出所謂“政績”,不顧中央要求、人民意願和實際情況,大搞虛政,這不僅僅是作風問題,更是嚴肅的政治問題,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徹底加以整治。對於從政者而言,既不能把手中權力看得太“大”,以為有權就可以任性,“一人得道”就可以“雞犬升天”﹔又不能把手中權力看得太“小”,“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自己所做的事情哪怕再小,也可能是關乎百姓生活品質的“大事”“要事”,不可等閑視之、虛以應付。心裡時刻要記住,行實政興國惠民,行虛政誤國害民。

  唐朝姚崇歷任三朝宰相,臨終前總結為政之道,隻講了“崇實充實”四個字。他強調的正是以實心行實政。行實政,要強化擔當意識,敢於下決心、作決策,敢於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扛起責任﹔要體察民情,“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把民情放在心上,幫助群眾解決困難﹔要抱定“干事創業促發展”的宗旨,堅守“為民窮盡稻粱謀”的信念,堅持“實”字當頭、“干”字為先,抓實問題、開實藥方﹔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玩花活、不務虛功、不圖虛名,多一些“吹糠見米、刀下見菜”的務實行動,以更多實績取信於民。(范仁碧)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