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理性看待結婚率下降

扶青

2019年03月22日08:29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理性看待結婚率下降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從2013年開始,我國結婚率逐年下降。2013年全國結婚率為9.9‰,2014年降低為9.6‰,2015年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中國結婚率隻有7.2‰,創下2013年以來新低。

  我國結婚率下降,並非是一個新近出現的勢頭,而是人口變化的合理結果。首先,適齡的結婚人群變少了。舉個例子,我國1987年人口出生率為23.33‰,1996年人口出生率為16.98‰,2010年出生率是11.9‰。當年的出生率下降也許並沒有什麼,但作用在社會人口結構變化上,就是今天的結婚人群變少了。考慮到我國近幾年來出生率的走低,這一結果也會反映在幾十年后的結婚率上。另一方面,結婚率的分母是全部人口,隨著社會經濟進步,老齡化人群越來越多,也會相應擠壓適婚人群的佔比。諸多發達國家的經驗都表明,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生育率走低、結婚率走低、老齡化走高都是正常的人口發展規律。

  結婚率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化。首先是城市化過程中,人們主動結婚的意願降低了。隨著受教育程度增長,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女性的權利意識普遍增長,部分適婚年齡人群開始更加追求實現自我價值,許多人追求“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主義”,寧可錯過也不願意將就。其次,城市化也帶來了被動擠壓效應,許多人感覺到工作壓力大、購房壓力大、生育壓力大,由此婚姻多了些家庭和經濟的考量,這就會加大磨合協商時間,從而延長了年輕人的平均婚齡。城市化發展程度越高,結婚率就會越低,這從地區數據差異中可以得到印証。結婚率最高的幾個地區是西藏、青海等,北上廣深等城市相對較低。

  結婚率下降雖然具有合理的原因,但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帶有一定的風險。結婚率下降,最直接體現的就是出生率下降,勞動力要素的供給在未來會呈現下降趨勢,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要素的短缺將制約中國經濟的潛在產出水平。同時,大城市具有的“虹吸效應”,會對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形成“擠出”結果,使得部分地區經濟發展受到挑戰。此外,對於年輕人而言,結婚往往意味著一對夫妻養四個老人,壓力也不算小。現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吸引高端人才,國內部分省市間發起“搶人大戰”,大都是為了給經濟發展貯藏潛力。對一些人口淨流出的地區而言,應該具備相應的危機意識。

  綜合來看,結婚率降低其實是一個正常現象,隨著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加快,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選擇,社會應該包容這種現象。不過,從提高生育率的角度看,還是要拿出辦法來促進年輕人結婚、生育。無論是前幾年全面放開二孩,還是不久前在個稅改革中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我們均能看到政策在這方面的努力。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委員提出充分保障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權益,在我看來也是一個不錯的建議。現在年輕人普遍“晚婚晚育”,有些觀念性的因素或難更改,但是主動消除一些政策性或經濟性障礙,未嘗不會沒有效果。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