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高校要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擔當責任

杜玉波

2019年03月13日08:0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高校要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擔當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做出重要指示,他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隻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應當發揮學科門類齊全、科技人才聚集、基礎研究厚實等獨特優勢,努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在服務國家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方面擔當重要責任。

  高校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主戰場。我國高校的科技創新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與世界一流高校相比,頂尖人才和團隊比較缺乏,創新人才支撐不足,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對基礎研究在技術研發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科固化且劃分過細,學科布局的綜合性和交叉性不夠﹔高校科研力量自成體系、各自為戰,高校之間、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之間,缺乏有效協同聯動﹔科研評價體系不合理,過度依賴或不當使用學術評價成果,大同行評議難以客觀公正等。這些都是制約高校提升服務國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的瓶頸問題。

  為此,必須對症下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力氣,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下好“先手棋”,持續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力度,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建議,可以考慮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把握基礎研究這個“總機關”。建議尊重基礎研究的規律和特點,鼓勵自由探索和加強自主科研布局,加強重大基礎前沿和戰略領域的前瞻布局。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構建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鼓勵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基礎研究投入。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環境,使科研人員潛心從事基礎研究。

  二是用好學科交融這個“催化劑”。在新的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態勢下,新興學科不斷涌現,前沿領域不斷延伸,單學科內部循環的科研組織方式已不再適合對重大問題的研究。為此,建議適應大科學、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要求,系統調整高校學科布局,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融合,組建國家級交叉學科群和科技攻關團隊,布局一批體量容量更大、綜合集成性更強的國家實驗室,以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原創性、系統性、引領性研究取得突破。

  三是激發協同創新這個“動力源”。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過高校內部人才、學科、科研的協同以及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等的協同,實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的優勢互補,促進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為此,建議進一步研究破解政策制度障礙,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探索高校協同創新的有效模式,開展跨學校、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協同創新,優化研究資源配置,服務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需求。特別要找准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著力點,完善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等歸屬及利益分配機制,調動各方共同參與攻關的積極性。

  四是改進評價體系這個“指揮棒”。評價導向至關重要,當前評價機制存在著一些不良傾向。克服這些不良傾向,在科技評價上,建議加快推進分類評價,基礎研究領域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引入國際同行評價﹔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領域重在市場評價,由用戶、市場和專家等相關第三方評價。探索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突出評價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避免唯論文、唯專利、唯項目等片面量化評價,鼓勵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樹立把研究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真正擔當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時代重任。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