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監察報:莫向光陰惰寸功

張碩

2019年02月27日08:38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莫向光陰惰寸功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無論從心理感知方面,還是外在體驗方面,時間都是人的生命尺度,其寶貴程度不言自明。昨日之日不可留,如何把握好當下、為未來筑路才是真問題。

  晚唐詩人杜荀鶴在《題弟侄書堂》中有言:“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意思是,年輕時勤奮努力必將終身受益,切莫懶惰懈怠、虛度光陰。此言是對弟侄的勸誡,飽含了深沉的人生感悟。

  時間沙漏永續流淌,從孔子“使民以時”、荀子“應時而使之”等不難看出古人對四時永恆運轉、晝夜不斷交替的朴素認知。俗話說,“一年四季春為首”,春天意味著起點、成長和希望。草木蔓發、春山可望之時,“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我們的干勁應該“燃起來”。

  然而,這個知易行難、似簡實深的道理卻常為人們所忽視。面對時不我待的現實,許多人掉轉朝向求“安逸”,對困難低頭,向挫折妥協。胡適曾在《歸國雜感》中說“我回中國所見的怪現狀,最普通的是‘時間不值錢’”,對國人當時虛擲光陰的狀態提出批評。若始終抱著時間可以周而復始的想法,認為世事總有重新來過的一天,如此循環往復“明日復明日”,又怎能不落個“萬事成蹉跎”的遺憾結局。

  對比觀之,北宋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歷時19載,為早日完工,他用圓木做了一個取名為“警枕”的枕頭,圓木易滾動,稍微動一下,枕頭就會翻滾。司馬光驚醒后立即起床書寫,所以不會因睡得太久而耽誤了時間。對於今天許許多多的“拖延癌患者”來說,這樣的“警枕”勝過一百次“自我檢討”。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無論從心理感知方面,還是外在體驗方面,時間都是人的生命尺度,其寶貴程度不言自明。昨日之日不可留,如何把握好當下、為未來筑路才是真問題。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稱,“因為失掉了現在,也就沒有了未來”,講的也是這個道理。與其總是“不知今夕何夕”的心有戚戚,不如以“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奮斗活成“不一樣的煙火”。

  時間是常量,也是變量,因為它會給奮斗者帶來更多機會、更多回報。回望改革開放走過的雄關漫道,實現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奮斗”是不變的鏗鏘旋律。但“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如何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變為“實景”?如何充分激發人才的創造力?如何讓廣大干部在擔當作為上奮勇爭先?破解諸多難題的關鍵,在於落實,在於奮斗,在於“今日事今日畢”,在於“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春華秋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奮斗,難免遭遇各種問題,一路離不開勤勉惜時的加持。如同越是清澈的水面越能反射滿天霞光一樣,越珍惜時間、努力奮斗的人越能體會拼搏的快慰、奮進的力量。“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是奮斗者應有的英勇和堅毅﹔“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是奮斗者應有的自信與希望。奮斗如同奔向白晝的旅行,哪怕難免遭遇至暗時刻,隻要披荊斬棘、不斷求索,你我未來之夢必會成為現實。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