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首部‘硬科幻電影’”的《流浪地球》,自上映以來熱度不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其在中國內地的票房目前已超過43億元人民幣,位居中國影史票房第二﹔在海外,《流浪地球》同樣取得超高上座率和不俗票房,並於近日登陸美國流媒體平台,將被翻譯成28種語言,覆蓋超過190個國家的觀眾。不少網友熱議,《流浪地球》正式“流浪地球”了!
《流浪地球》贏得海內外觀眾的共鳴和認可,是影片本身質量過硬、中國科幻電影厚積薄發的結果,更體現了蘊含其中的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感染力。導演郭帆多次表示,《流浪地球》的內核是中國文化:“遇到再大的危機都要帶著地球、帶著家”“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計劃,子子孫孫持續不斷地接力”“救援小隊為了任務,一次次舍小家、顧大家”……影片中,那些“很中國”的情節和敘事邏輯,給中國乃至全世界觀眾都帶來了科幻片“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這種打開方式,喚起了中國人心底最柔軟的家國情懷,傳承著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般堅韌不拔的精神。影片體現的“中國文化傳統對未來世界科幻命題的一種獨特的想象和解決方式”,証明了基於中國文化的中國夢想中國想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與蓬勃的生命力,為世界看待“多元可能的未來”提供了另一種視角。
就在不久前,嫦娥四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了地球與月球背面的測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跡。這不是巧合,“嫦娥奔月”的故事本就是中國夢想、中國想象中最浪漫的代表。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深情地說:“黨中央決策實施探月工程,圓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飛天攬月之夢。”的確,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到莫高窟的飛天壁畫,從戰國詩人屈原的天問到明朝的萬戶(陶成道)飛天……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幾乎與這個古老民族的滄桑歷史一樣悠遠。一次次夢想飛天,一次次叩問蒼穹,中華民族勇於探索、敢於追夢,飛向新高,才不斷抵達探月的“詩與遠方”。
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而夢想可以相互融通。《流浪地球》和嫦娥四號都証明,彰顯著中國文化精神的中國夢想、中國想象,在激勵著中國人創造非凡成就的同時,也可以“流浪”地球,讓世界圖景更加豐富多彩,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蘭琳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