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監察報:山川草木皆有情

蘇虎彪

2019年02月20日08:35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山川草木皆有情

  生態文明,連接著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的地方,不妨也要檢視一下當地的政治生態是否風清氣正。為官一任,就要惠澤一方生態,絕不能搞破壞生態環境那一套。

  為官者做官一任,不僅要造福當地百姓,還應當惠澤山川草木,涵養一方水土。

  歸有光在其文《吳山圖記》中,記述了其好友魏用晦為官的事跡。“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於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由此,《吳山圖》所顯示的就不僅是山水之美,還體現出魏用晦之政績卓越。

  如今再讀《吳山圖記》,其中有段話頗值得細細思量:“夫令之於民誠重矣。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這告訴我們,一個真心為民的為官者,山川草木也能受其恩澤,生態環境也能得到改善。

  在我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為官者澤被山水的動人故事。據史料記載:西晉文學家潘岳,擔任河陽縣令期間,針對縣裡土地貧瘠、植被稀少的現狀,發動百姓漫山遍野栽種桃李。日子一長,大見成效,果樹連成了片。春天,花如雲霞﹔秋末,碩果累累。自然景觀改善了,百姓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人們贊嘆之下,給河陽起了個富於詩意的名稱,叫作“花縣”。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古之為官者恩澤山川草木、江河湖海,具有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生態文明理念,堪稱造福子孫的德政工程,值得今人為之點贊。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今天,我們黨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可以說,守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中國,不僅是一種生態文明思想,也是為官者應當秉持之政德。

  事實上,我們黨的很多領導干部一直重視山川草木,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還記得“焦桐”嗎?那是焦裕祿治理蘭考的見証。正因有了“焦桐”,改善了當地的鹽鹼地。還記得“谷樹”嗎?那是谷文昌栽下的木麻黃。他帶領百姓植樹造林8.2萬多畝,為改變東山千百年來惡性循環的生態環境作出了貢獻。還記得“大亮山林場”嗎?這片林場因楊善洲聞名全國。他辛勤耕耘22年,植樹造林數萬畝,被人們親切稱為“草帽書記”。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眾多優秀共產黨人的先進事跡告訴我們: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生態文明建設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然而,也有少數領導干部缺少生態文明觀念,沒有用心盡責處理破壞山川草木的事情。去年,中央紀委專門通報曝光了六起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典型問題,在這其中,有的對企業長期違規排放污染地下水問題查處不力,有的對違法傾倒危險廢物和固體廢物監管不力,有的對渣土場胡亂傾倒渣土、污染環境不及時處置,等等。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因祁連山生態保護不力,甘肅省先后有100名黨政干部受到問責。

  生態文明,連接著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的地方,不妨也要檢視一下當地的政治生態是否風清氣正。為官一任,就要惠澤一方生態,絕不能搞破壞生態環境那一套。倘若因一己私利或是眼前利益而破壞生態,則不僅違反政德要求,而且也為黨紀國法所不容。山川草木皆有情,堅持自然生態和政治生態一起抓,興盛一方水土,造福子孫后代,領導干部要謹記在心。(蘇虎彪)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