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打通春運“毛細血管”

張顯龍

2019年02月11日08:0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打通春運“毛細血管”

隨著今年的春運進入客流高峰,一些旅客發現今年回鄉路途的很多新選擇讓回家的路更快更順暢了。據媒體報道,今年一些省份開通了客運中長途網絡預約車服務,許多新平台獲得交管部門批復的網絡預約汽車經營許可証,在相對固定的線路上提供門到門、多式聯運的交通運輸服務,以往需要多次換乘接駁的旅途被一站式服務取代,旅客的春運體驗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春運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遷徙活動”,也是檢驗交通運輸系統的年度“大考”。每年春運期間,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等交通部門都要加班加點,千方百計開足馬力運輸旅客。但按照傳統的運輸體制,返鄉旅客往往需要經歷從省會、市縣、鄉鎮再到村的多次接駁轉運旅途,才能到達家的港灣。這個過程對於攜帶著大包小包行李的返鄉旅客來說,無疑是痛苦而艱難的。

化解春運的接駁換乘難,是交通運輸服務向精細化、集約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正如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北京檢查春運工作時所說,要“深挖運力潛能,提高運輸效率,加強不同運輸方式間、城市交通與城際交通間、城鄉交通間協同銜接,著力打造便捷春運”。過去,便捷春運是一種奢望,但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普及,激發了市場主體商業模式創新競逐的動力,這讓實現便捷春運不再是一種難以企及的目標。

這些創新的交通運輸平台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網約車獨角獸企業“滴滴出行”。所不同的是,這些平台往往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特征,它更像傳統客運公司在互聯網時代的騰籠換鳥。特別是對一些被新建的高等級公路串聯起來的市縣鎮村,是這種運輸模式的主要目標市場。這些平台放棄了傳統定時定點集中的大巴車客運模式,而是採用更加分散靈活的面包車、商務車,利用移動互聯網平台將分散化的客流更加快速地小規模集中運輸,減少了顧客的接駁換乘成本和等待時間成本。

如果說鐵路民航等交通方式是春運運輸的大動脈,那麼,這種“微創新”的商業模式則是打通換乘梗阻的毛細血管。從春運旅客的目的地構成來看,居住在中小型城鎮以及廣大農村的旅客佔絕對多數。近年來運力的總體改善,讓他們能回得去﹔而新運輸模式的推廣,則讓他們能走得好、走得快、走得省心。社會信息化的大趨勢孕育許多新的市場機會,企業圍繞滿足市場需求進行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政府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完善審批、加強監管、改善服務,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供給就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良性循環。

當然,安全是運輸服務的頭等大事。這些新模式雖然有傳統的長途客運公司的基因,但其商業模式根本上還是網約車,必須吸取滴滴順風車等平台的教訓和經驗,將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慮,例如採取技術手段對服務全過程進行監控、服務前要求對駕駛司機人臉識別、為旅客統一購買交通意外險等。而對這種新的商業模式,各級交通主管部門應加強調研和事中事后監管,不斷總結經驗、規避風險,盡可能從體制機制上消除安全隱患,讓技術更好地為用戶服務,讓旅客真正能享受平安出行、便捷出行、溫馨出行。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