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東(資料圖片)。
鄭德榮(資料照片)。
胡小燕。
施光南(資料圖片)。
南仁東:為“中國天眼”而生
“探索宇宙起源、天地起源和生命起源,它實際提供了一個極端物理條件的太空實驗室。”南仁東生前心心念念的“它”,正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當時罹患癌症的他,惦記的仍是望遠鏡早出成果,以“回饋國家,回饋公眾”。
南仁東當年是吉林省高考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后在吉林通化無線電廠工作,后考取中科院研究生,從此奮戰在天文領域。他“一輩子干成一件事”——擦亮探索和追問宇宙的“天眼”。由於他最早結緣無線電,他把一輩子獻給了無線電,而且是最高深莫測的無線電——宇宙天體的射電信號。
從推動中國參與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到力主中國自主建造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南仁東毅然放棄國外優厚的科研條件和薪水,回國主持望遠鏡預研究。從選址、論証,到設計、建設,身為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的南仁東,事事親力親為,一干就是22年。
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帶病工作的南仁東重返貴州大窩凼,見証“天眼”的“開眼”,指導“天眼”的調試,叮囑扎根深山的年輕天文工作者“要沉下心,不能急功近利”。
“天眼”的科學目標是南仁東編訂的,工程關鍵技術研究及試驗離不開他的指導。2017年9月15日,72歲的南仁東永遠閉上了眼睛。2018年9月25日,天上多了一顆“南仁東星”。
“‘天眼’的性能調試不斷進展,今年它將順利通過國家驗收,面向科學界開放。”“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姜鵬說。
鄭德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的推動者
“我堅決要在黨的直接教育下,在各種工作中起模范作用,必要時流盡我最后一滴血,灌溉在黨的事業,引為無上榮耀。”這是鄭德榮入黨志願書中的一段話。這位紅色理論家、東北師范大學榮譽教授窮其一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發展。
1952年,26歲的鄭德榮剛剛從事黨史研究時,是出於對同樣年輕的一個政黨如何成為執政黨的興趣。研究得越深入,他越覺得馬克思主義是一門學問,是一種真理。
20世紀80年代,他被借調到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工作兩年,接觸到許多珍貴的黨史資料。那些在白色恐怖的日子裡,地下黨員用生命保存的檔案,讓他對自己的信仰有了更堅定的認同。
鄭德榮是最早將毛澤東思想研究體系化的理論家。他與人合著的《毛澤東思想史稿》是系統研究毛澤東思想的第一部專著,在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具有開拓性地位。他主編的《毛澤東思想概論》是改革開放后最早一部創立了概論體系的教材,印刷13次發行100多萬冊,至今仍在全國高校廣泛使用。
20世紀80年代,鄭德榮在全國第一個成立了毛澤東思想研究所﹔20世紀90年代,鄭德榮寫下大量捍衛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他的思考總是與時代同步,研究領域不斷拓展。黨的十九大之后,又擴大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18年2月的一個深夜,92歲的鄭德榮從昏迷中醒來,叮囑家人:“告訴我的學生,要不忘初心……”3個月后,老人溘然長逝。“他用一生踐行了自己的信仰。”學生們說。
胡小燕:改革開放中涌現的優秀農民工代表
從四川廣安農村到珠三角,從一個有著兩個孩子的農村婦女到陶瓷企業車間副主任,從“十佳外來工”到首批來自農民工群體的全國人大代表,胡小燕靠著奮力拼搏和時代機遇,實現人生“蝶變”。
胡小燕出生於1974年,初中畢業后在家務農,1998年南下廣東佛山打工。因不會講普通話,不會騎自行車,找到第一份工作足足花了她3個多月的時間。“不敢打電話回家,因為聽不得小孩的哭聲。寫了無數次信,但沒有一封寫完,因為寫到中途全部被淚水打濕了。”胡小燕說,為省錢,4戶人家合租一間民房,每戶分攤75元。10多平方米的房間內放入4張1.2米的床,中間用帘子隔開。
后來,胡小燕終於在一家陶瓷企業找到工作,月薪500多元。因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胡小燕拼命地學。她將一天分為三段:8小時工作,8小時生活,剩下的8小時全部用來學習。
她供職的陶瓷公司是佛山市龍頭企業,踏實肯干、性格果斷的胡小燕很快就找到用武之地,迅速成長為車間副主任。2008年,胡小燕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作為全國農民工群體的代表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
社保轉移、醫保對接、農民工子女異地高考、欠薪入刑……當人大代表期間,胡小燕一共提了20個涉及農民工權益的建議,基本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廣東省總工會還專門為她設立了一個“海燕信箱”,處理農民工來信。
如今胡小燕是佛山市三水區總工會副主席。“盡管一屆人大代表的任期隻有5年,但是責任是一生的。”她說。
施光南:譜寫改革開放贊歌的音樂家
“他用生命為祖國祝酒”——多年來,人們緬懷、頌揚一位為改革開放偉大時代伴奏、謳歌的作曲家。他叫施光南。
作為新中國自己培養的作曲家杰出代表,施光南一直緊跟時代步伐。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是他音樂創作永恆的主旋律﹔為人民創作、為時代譜曲是他堅定的信念。
在入黨申請書上,施光南深情寫道:“如果我的作品能在人民火熱的‘四化’建設中起到一些好的作用,能使青年人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充滿對未來的信心,加深對黨的感情,則是我最大的欣慰!”
他用一生的創作去實現這個誓言——
粉碎“四人幫”后,他以一首《祝酒歌》抒發全國人民歡慶勝利、憧憬未來的喜悅與豪邁﹔一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表達青年男女純潔愛情的同時,寄托著動人的家國情懷﹔《打起手鼓唱起歌》則以輕鬆歡快的旋律,展現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祖國的豪情與信心……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上世紀80年代初,呼應神州大地改革開放的春風,施光南滿懷激情譜寫出代表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傳唱大江南北,影響深遠。歌曲以優美熱情、充滿活力的旋律,生動展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春回大地、生機無限的全新圖景,激勵著人們為希望拼搏、為祖國奮斗。
1990年5月,這位滿懷赤子之心的時代歌手,猝然倒下,年僅50歲。在生命最后的時光裡,他忙於歌劇《屈原》的創作。然而,施光南沒有離去,他創作的歌曲將永遠回響在祖國大地,鐫刻於時代畫卷。
本欄文圖均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