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擯棄“一刀切”,彰顯治理精度

楚  波
2018年12月19日04: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刀切”現象,看似“不折不扣堅決落實”,實則是不願作為、不會作為、不敢作為的懶政

     

  不久前,生態環境部通報了某地以強制禁煤方式推行清潔取暖,結果嚴重影響群眾溫暖過冬的典型案例。究其原因,是在政策落實中搞“一刀切”,反而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一刀切”現象在一些領域和部門中普遍存在,有的表現為上級單位忽視地區、下級部門的差異性,要求用“齊步走”方式落實工作部署,表面看“有魄力”“力度大”,然而政策落實的真實效果卻往往適得其反。有的表現為下級單位忽視本地區、本部門工作實際,不假思索地將上級精神生搬硬套,最后成了形式主義,看似“不折不扣堅決落實”,實則是不願作為、不會作為、不敢作為的懶政。更值得警醒的是,“一刀切”的思維和做法容易向下疊加傳導,層層提速、層層加碼,越到基層越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問題和失誤也可能會被放大。

  說到底,“一刀切”的本質是不能實事求是,在政策執行中過於粗放,試圖用固化的標准取代本應因時因事因地而異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老子的名言,談到“治大國如烹小鮮”,彰顯的就是以精准化、精細化思維來進行治理的重要性。擯棄“一刀切”,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國情復雜,要想實現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就必須在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始終把握好政策執行的度,以效果為導向衡量政策水平。

  擯棄“一刀切”,需要堅持深入調查研究的方法。毛澤東同志有個比喻,“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當然更沒有拍板決策權。現實中的“一刀切”,往往和缺乏調研、脫離實際的“拍腦袋”決策密切相關。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就能做到情況明、數字准,就能將上級精神和現實情況有效銜接起來,從而避免執行過程隻為“績”不為“效”,隻求做了、不求做好。

  擯棄“一刀切”,還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推廣清潔能源,也要兼顧百姓冷暖﹔創文明城市,也要給合法合規的商販留空間……正視群眾利益,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才能避免出現隻顧數據好看、隻管政績漂亮,卻忽視老百姓真實需求的現象。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19日 05 版)

(責編:袁勃、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