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讓寒門子弟向上流動更順暢

王鐘的

2018年12月18日07: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讓寒門子弟向上流動更順暢

  讓教育資源從“高地”流向“窪地”,縮小教育的地區差距,需要政府與社會各界不斷地投入。為求學路上遇到經濟困難的學生掃清障礙,需要有為者盡到擔當。

  --------------------------------------------------

  為了培養大學生,一些農村家庭舉全家之力,甚至不惜砸鍋賣鐵,是否值得?最近幾年,這個原本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經常被拿到輿論場中討論。

  問題的背后是社會心態的變化。隨著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大學生身上“天之驕子”的光芒確實不再像原來那麼耀眼。考上大學,並不意味著從此衣食無憂、飛黃騰達。有人通過簡單的比較得出結論:普通大學生畢業,月工資可能也就三五千元,還不如工地上的“搬磚”工人,因此農村家庭不如早早讓孩子進入社會工作。

  然而,這樣的比較是片面的,由此推出的結論也是狹隘的。盡管,有沒有上過大學已不再是影響收入高低的決定性因素,但教育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可能,卻是過去、現在、將來,始終不變的法則。

  在電影《中國合伙人》中,有一個橋段讓人印象至深:留學國外的主人公在餐館打工補貼生活,遭受老板娘的苛刻對待,一位好心的顧客悄悄給他小費,還說,“你還年輕,會走得很遠,而她一輩子隻能呆在這裡”。很多人都有年輕時受人白眼、遭受挫折與磨難的經歷,是教育讓他們成就理想,抵達人生事業的遠方。

  治貧先重教,發展教育是減貧脫貧的根本之舉。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必須讓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呈多層次發展格局。推進教育減貧,不僅要讓貧困子弟上大學,更要為優秀貧困子弟上一流大學創造條件。不管是通過遠程直播教學等技術手段,還是開展師資交流、鼓勵師范生到農村任教,要確保農村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享有公平的機會,不讓他們在起跑線上落后。

  有學者根據宏觀數據和計量模型估算了主要投資的減貧回報。其中,教育投資的減貧力度較大,每萬元投資平均減少9.62個貧困人口,超過基礎設施建設對減貧的影響。當然,體現教育減貧的效果需要較長的時間,不像其他投資那樣“立竿見影”。對於教育減貧不能急於求成,而要立足於精准,堅持科學性,追求實效。無論如何,隻有教育水平真的搞上去了,才能深刻地改變一個民族,才能為國家的長遠穩定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

  新的產業革命,需要更多有知識的人發揮才干。現在,高學歷者在產業一線工作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那種認為打工就是到工地上“搬磚”的想法早已過時。哪怕是送快遞,知識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延邊大學一位博士生因為家境貧寒兼職送快遞,自創快遞編號法,工作效率達到普通快遞員兩倍以上。太多的例子証明,在現代社會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工匠”,離不開知識和教育。

  其實,讓寒門子弟向上流動,教育依然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環節。每年高考之所以舉國關注,不光因為它寄托著人們對教育公平的期許,也因為它傳承著教育改變命運的執著信念。一代又一代寒門子弟,因為獲得了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跨越大江大河,邁向美好生活的彼岸。

  讓教育資源從“高地”流向“窪地”,縮小教育的地區差距,需要政府與社會各界不斷地投入。為求學路上遇到經濟困難的學生掃清障礙,需要有為者盡到擔當。“家有大學生窮5年”的現象或客觀存在,這固然只是一時的困難,但為貧困家庭撐一把腰、助一臂之力,為他們減輕后顧之憂,無疑能幫助他們作出正確的選擇,讓他們沿著理想的道路走下去,堅信接受教育的意義,確立正確的人生航標。

  當前,我國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已經實現“三個全覆蓋”,即各個教育階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貧困學生無論在哪個地方,無論在哪所學校,都能得到相應的資助。農村學生在求學中遇到經濟問題,已經可以通過政府、社會的多種途徑來解決,而不是把家庭當作唯一的依靠。當下,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等多元化的資助政策體系,也在為貧困學生自立自強打開一片藍天。

  抱怨和吐槽總是容易的,但改變隻有依賴基於現實的努力。我們要始終認清,教育是維護社會公平的底線,無數農村學子從課堂走出去,擁抱遠大前程。在各方面的幫扶下,堅信知識改變命運,沒有什麼坎兒是邁不過去的。哪怕寒潮苦雨,哪怕狂風巨浪,隻要教室裡的那一盞燈還亮著,希望就在,人心就能篤定,夢想就不遙遠。

  王鐘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