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別讓低保“福利化”傷及社會公平

鄭桂靈

2018年12月06日07:5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別讓低保“福利化”傷及社會公平

農村低保政策是對低收入農戶的兜底保障,對解決困難群眾實際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新華社記者近期在基層採訪了解到,各地通過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人情保”“金錢保”等亂象大為改觀,但一些新的矛盾正在顯現。一些農民和基層干部反映,農村低保在保障低收入農民基本生活外,還加挂較高標准的醫療、助學、助殘等綜合保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發基層低保福利依賴和農戶矛盾。

“低保”和“福利”原本是兩個性質各異、功能有別的不同概念,前者是一種旨在幫助貧困家庭維持最低生活標准的托底性的救濟制度,它保障的是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權,俗稱“救命錢”﹔而后者則是出於減輕民眾某種負擔的需要,而推出的照顧性、惠民性舉措,比如醫保報銷、助學金發放、殘疾人救助等。

近年來,一些地方在執行低保政策時,不恰當地將低保政策與福利措施混為一談,甚至實施了偏離“低保”本義、誘發社會矛盾的不當挂鉤和捆綁。比如,提升低保戶的醫保報銷比例,把享受“低保”作為助學金發放的條件,以“低保”為由給以殘疾救助等等,無疑是把“低保”異化為享受某種福利的“特權”。不當捆綁不僅造成了社會救助政策的混亂與重復,更極易滋生出新的不公平,低保“福利化”與通過對低收入農戶的兜底保障助推公平正義的制度初衷背道而馳。

也許,把醫療、助學、助殘等具有明確指向的專項救助舉措捆綁於低保制度,不無省事、省力且不具爭議的工作簡單化考量,但這種凡事拿“低保”作參照、隨意增加低保“含金量”的泛福利化做法,卻衍生出諸多負面效應。比如,導致農戶間相互攀比、鄰裡不和、村風不正﹔膨脹“等靠要”思維,鼓勵爭低保、當懶漢,讓發展失去原動力﹔誘使少數干部漲私欲、玩權力,鋌而走險、違紀違法等。

遏制低保“福利化”,首當其沖的就是要給不堪負重的低保政策鬆綁、卸載,讓低保制度實施不偏初心,回歸其“救命”、“保底”的底線保障本源。這就需要各地政府對低保政策的目標定位、政策設計及資金管理等多個方面,來一次回頭看、再重申、再明確、再完善。要加強過程監督,及時跟蹤問效,確保精准到位。對因執意捆綁導致低保政策走形變味的,要批評曝光,問責查處。

其次,要加強對各種專項救助措施的有效監管。大病、殘疾和孩子上大學,是普通農家的重大開支,也是導致農民致貧、返貧的重要誘因,理當分別施策,是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無需都放到低保政策的一個籃子裡。要通過加大對大病患者的保障力度、完善對殘疾人的普惠性補貼、優化教育專項救助機制等措施,彰顯出各專項救助制度的特質與成效,規避其與低保政策的疊加度。隻有橋歸橋、路歸路,一碼歸一碼,才有望實現低保政策和專項救助的雙贏雙效。

從長遠看,防止低保“福利化”,需要扶貧干部加強扶志,扶起低保對象的精氣神。要加強對貧困群眾的激勵,點燃貧困群眾的激情,促使他們的脫貧動機更加純正和強烈,並將潛在的內驅力釋放出來,為脫貧的目標奉獻出自己的熱情。要深入到貧困群眾中去,了解每一位貧困群眾,掌握他們貧困原因、性格脾氣、素質能力,對他們有針對性地實施激勵措施,激發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變“我要吃低保”為“我要脫貧”,幫助他們盡早摘掉貧困的帽子。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