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將酒托案的性質定為詐騙,還是強迫交易,涉案者都會面臨嚴厲的法律制裁。為何仍有人鋌而走險?與僥幸心理有關,即認定受害者寧願吃啞巴虧,也不報警。
----------------------------------------------------
2018年10月,四川綿陽市公安局城北分局破獲了以犯罪嫌疑人盧興波為首的“酒托”詐騙犯罪團伙。11月20日,警方在網上公開了涉案在逃人員信息。其中,女孩卿晨璟靚因為顏值高被網友戲稱為“最美通緝犯”。日前,被貼上“最美”標簽的卿晨璟靚,選擇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
這真是一個“看臉”的時代。“卿本佳人,奈何做賊?”犯罪嫌疑人卿晨璟靚因容顏出眾,一時成為不少網友的談資。但凡端上“酒托”這碗飯的,恐怕不僅有高顏值,還有高“言值”——舌燦蓮花,善於忽悠。其實,與其關注嫌犯的外貌,不如關心她為何誤入歧途。
在重重打擊之下,“酒托”並未絕跡,在一些地方已經產業化、規模化。有的酒托“小打小鬧”,而有的酒托則形成組織嚴密的違法犯罪團伙,涉案金額巨大,受害者眾。比如,在今年上半年成功告破的“2018.1.23酒托”詐騙案中,共有170名犯罪嫌疑人,導致600余人受害,涉案資金達140余萬元。這個職業犯罪團伙,由老板、傳號手、鍵盤手、酒托女、結賬員、望風員等角色組成,分工明確,鏈條完整。
有個細節耐人尋味,盡管酒托案的受害者眾多,但多數人由於動機“不光彩”,不願意讓周圍人或家人知道此事,均未向公安機關報案。所謂不光彩的動機,無非是當事人要麼獵奇,要麼獵艷。可佐証的是,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一名法官曾分析33件“酒托”詐騙案裁判文書,發現酒托引人入彀的消費理由是這樣的:以戀愛交友為名的有14件﹔以交友、一夜情為名義的有9件﹔以慶祝生日、洽談業務為名的有2件﹔以低消費並有艷舞表演為名的有1件﹔還有7件系編造各種其他理由。
說白了,“酒托”抓住大多數受害者淨想“好事”的心理,早就挖下深坑,這是利用人性弱點來作案。而受害者想著赴“佳人”之約,卻不免落下桃色陷阱,或者明知有一定的風險,卻被誘惑沖昏了頭腦,甘願上鉤。
成本低、收益高、來錢快,這是不少人從事酒托的主要原因。對此,司法機關應依法嚴懲。無論是將酒托案的性質定為詐騙,還是強迫交易,涉案者都會面臨嚴厲的法律制裁。為何仍有人鋌而走險?與僥幸心理有關,即認定受害者寧願吃啞巴虧,也不會報警。受害者的沉默就是對酒托的縱容。
治理酒托亂象,除了打擊站在最前面的酒托,還不能遺漏幕后操縱者。如果忽略了更可惡的主使者,就難以遏制酒托亂象。
讓人憂心的是,酒托犯罪呈低齡化趨勢。兩年多前,曾有媒體報道了發生在北京的一起“酒托”案,據主審法官介紹,該案大部分被告人均是年紀輕輕的90后,而被害人也越發年輕,其中一名受害人年僅17歲。這一現象提醒全社會都來關注未成年人成長。提高法律的精准打擊度,以便更有力地遏制酒托案,確是現實所需。除此之外,還需從人性自控、教育疏導等方面發力。
王石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