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監察報:拿什麼拯救“后悔”

米博華

2018年12月03日08:0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拿什麼拯救“后悔”

  很多人在參觀“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時,在貪官書寫的懺悔書前議論紛紛。從中,人們既看到曾經的領導干部“犯錯之多、之深、之惡劣,給黨的事業帶來巨大傷害”,更看到在反腐利劍下“落馬者”無可奈何的悲嘆,“悔之晚矣!悔之晚矣!”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對這個經驗之談,人們耳熟能詳——因認識的局限性和情緒的沖動而鑄成錯誤的事,在生活中時有發生。“早知”與“何必”的矛盾心情,道出了后悔之意。

  但人們同樣熟悉的一句話是“天下買不到后悔藥”。有一首《六悔銘》在民間廣為流傳:“官行私曲,失時悔。富不儉用,貧時悔。藝不少學,過時悔。見事不學,用時悔。醉發狂言,醒時悔。安不將息,病時悔。”意思很明白,就是人往往在陷入困境時,更容易獲得一份清醒。同樣的道理,有病早防治,為官不阿私,其實很多禍患是可以避免的。即使工作中、生活中有這樣那樣的失誤,隻要懂得懸崖勒馬,或許還有挽回余地。

  從揭露的腐敗大案要案來看,貪官走上不歸路通常會有一個大致相同的“三部曲”:始則放鬆要求,繼而肆意妄為,最后是愧悔交加。但從領導干部變為腐敗分子,走到最后一步時,往往已經沒有回頭路。

  晚了,太晚了!

  “悔之晚矣!”晚在什麼地方?對不少領導干部來說,利用公權力為自己辦私事,靠職務資源攫取非法利益,是違紀甚至違法行為,其中的利害是不言自明的。問題是,有的人只是把紀律挂在嘴上、寫在紙上,自己並不照做。所以,有的干部膽大妄為,與不法分子暗通款曲,根本不相信會有嚴重后果﹔有的干部踐踏紀律和法律,謀求特權和“例外”,不把組織的警示和規勸當成一回事﹔有的干部把權力作為牟利工具,賣官鬻爵,壓根兒就沒有底線。不僅如此,他們通常會以為自己位高權重,沒人惹得起﹔或認為自己有后台腰杆硬,用“就算出了事也有人罩著”來欺騙自己。事實是,法不阿貴,法網無情。誰動了人民群眾的“奶酪”,誰踐踏了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就一定會受到制裁。這是鐵律,斷無例外。

  后悔為什麼總是姍姍來遲?經驗表明,人苦不自知。當一個人被表揚和恭維包圍的時候,保持清醒格外不易﹔當一個領導干部被居心叵測的人層層“圍獵”的時候,保持理智殊為困難。特別是,當金錢和美色一次又一次襲來的時候,確實是實實在在的考驗。我們從腐敗分子所寫的悔過書裡看到,他們在誘惑面前都缺失了清醒頭腦、理智判斷,被金錢綁架,被美色劫持﹔而他們再想回頭時,已跌落在萬丈深淵,已萬劫不復。這使人想到了一句民諺:“人常想病時,塵心漸減﹔人常念難時,道心自生。”這個“道”,就是共產黨人常說的“人間正道”。

  靠什麼避免“后悔”?拿什麼拯救“后悔”?“后悔藥”當然是沒有的,正像覆水難收,人生邁出去的每一步都無法倒回來。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廉潔自律,永遠是一劑良藥。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來說,自始至終都應該懂得從政為官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想清楚了,想正確了,就可以做出明智選擇。自始至終都應該確立一種價值觀——“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含含糊糊甚至價值觀相反,遲早會栽大跟頭。

  明白了道理,就要自覺把共產黨人的價值觀轉化為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習慣,一以貫之堅持初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敢於解剖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事事守德、守紀、守法。如此,才能做到對國家、對人民、對自己“不后悔”,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蕩蕩生活。(米博華)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