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讓有為者有位,為擔當者擔當

陳  凌
2018年11月29日05: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把好用人導向“方向盤”,用好評價標准“指揮棒”,讓有為者有位,為擔當者擔當,我們的干部隊伍將煥發蓬勃朝氣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選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干部,如何選人、怎樣用人,歷來是關乎干部隊伍戰斗力、關乎黨和國家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

  “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安排中國歷史上的吏治這個題目,目的是了解我國歷史上吏治的得失,為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提供一些借鑒。”日前,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深刻把握治亂興衰規律,從五個方面對嚴明吏治提出明確要求,為全黨上下樹立了鮮明的選人用人導向。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重視歷史教訓、善用歷史經驗,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早在1941年,毛澤東同志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裡向全黨發出號召,“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鄧小平同志強調,“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我們黨之所以對歷史如此重視,就在於歷史既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我國古代吏治思想和做法既積累了豐富的治吏經驗,也帶有明顯的歷史局限,其中有不少封建糟粕。如果能夠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善於向歷史學習,增強對“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的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完善“做官先做人,從政先立德”的修養功夫,借鑒“惟才是與”選賢任能制度實踐,對我們選對人、用好人,具有重要意義。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們重視、研究、借鑒歷史,從來都不是為了復古,也不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從歷史中汲取精神營養、從過往中借鑒用人之道,進而解決時代問題。既不膠柱鼓瑟,也不妄自菲薄,而是結合我們正在干的事業和正在做的事情,我們才能用“活的歷史”指引前行之路。借鑒歷史經驗,嚴明吏治,更是如此。

  比如,在“德才兼備”問題上,古代吏治歷來強調“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嚴於律己是德,恪盡職守是德,兩袖清風也是德,品行、作風、廉潔等都有德的要求。好干部的標准是具體的、歷史的,哪些“德”是當下最需要強調的?“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過得硬”,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判斷,既是對古代吏治經驗的繼承,更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嚴治吏實踐的深刻總結。回看那些“落馬”的領導干部,不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兩面派”“兩面人”佔據相當比例。而且,政治上有問題的人,能力越強、職位越高,危害就越大。所以說,政治標准是硬杠杠,我們今天講的“德”,第一位的就是政治品德。

  再比如,關於干部成長,古人講“志不求易,事不避難”,但這多是從自我要求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多選一些在重大斗爭中經過磨礪的干部,同時要讓沒有實踐經歷的干部到重大斗爭中去經受鍛煉,在克難攻堅中增長膽識和才干。”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面對新形勢,我們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更要有成事的真本領。但真本領從來都不會自動養成,既要靠自身努力,也要靠組織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從組織培養角度,既回答了“選什麼樣的人”,又回答了“怎樣用人”的問題﹔既拓寬了我們選人用人的視野,也釋放著講實干、重擔當的重要信號。而這也將激勵更多領導干部勇於去接一接“燙手山芋”,當幾回“熱鍋螞蟻”,磨出真功夫、練出“大心臟”。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就是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尤其呼喚促進派、實干家。各級黨組織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好用人導向“方向盤”,用好評價標准“指揮棒”。讓有為者有位,為擔當者擔當,我們的干部隊伍將煥發蓬勃朝氣,我們的事業將無往而不勝。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29日 09 版)

(責編:袁勃、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