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雲端上的夢想空間(暖聞熱評·中國建造者③)

【人物】上海建工集團塔吊師傅魏根生
【故事】30年前,因黃浦江上建第一座橋,魏根生師傅一家動遷到上海浦東。隨后幾十年,他以一名吊車司機的身份,參與浦東建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把相機帶上吊塔,拍下浦東不斷刷新的天際線,成為他記錄浦東成長的開始。浦東的樓越長越高,他也成了“海拔最高”的攝影師。這麼多年,從K11大樓,到百聯世貿大樓,再到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他不斷“吊”起上海的新高度,更為城市的輪廓變遷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點評】
絕美雲圖,展示魏師傅的視角﹔“上海高度”,定義了他的人生。建K11大樓,兩年、278米﹔建百聯世貿大樓,38個月、333米﹔建環球金融中心,40個月、492米﹔建上海中心大廈,3年多、632米……當他吊起一個個重逾數噸甚至幾十噸的構件時,他也成了陸家嘴、浦東乃至上海新高度的第一見証者。浦東“長”多高,他就站到多高。
浦東開發開放28年,這樣的建設者不可勝數。上世紀90年代之前,黃浦江上不通橋,人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開發開放后,黃浦江上平均每兩年就建成一座大橋,浦東也成了上海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排頭兵。那些最基層的建設者在默默無聞地穿針引線,織就了這個城市繁榮與發展的基礎,千千萬萬普通人,堪稱偉大。
正是因為對這個城市的自豪與熱愛,讓魏根生不僅是浦東的建設者,更成為忠實的記錄者。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他在雲端上展開夢想。晨光與夜幕、迷霧與驕陽,落在鏡頭裡,融合在城市的發展變化中。高天上的流雲、大地上的倒影,成為讓人過目不忘的驚鴻一瞥。回看1998年建金茂大廈時用“傻瓜相機”拍的照片,魏根生也會笑笑,當時的東方明珠一枝獨秀,黃浦江兩岸樓還不高。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証者。2014年2月3日,魏師傅晒了一張照片並留言,“我在上海最高的駕駛室喝鐵觀音”。這壺茶喝得不悠閑,因為那天是農歷大年初四,“與雲很近、與人很遠”。然而,在“最高端”縱覽城市天際線,高就高在把改革發展的時間線、歷程線,呈現在更多人眼中、刻印在更多人心底。
高空作業是一位塔吊司機的日常,讓人看到了一個城市拔節生長背后的堅守。可以說,魏師傅用攝影作品,完成了一名建筑工人的自我表達。雖然他已經退休了,但經過自己建起的樓時,總會不自覺地多看幾眼,並把以前隨身帶著的抱熊留在了塔吊駕駛室,“這是個吉祥物,能為其他同事保駕護航”。寥寥數語,滿含這個“鋼鐵俠”對城市的摯愛,他和他的同事們也仍在壯闊東方,一起激蕩起改革發展的大潮。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27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