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應該用什麼眼光看孔樂琪

戎國強

2018年11月26日08:08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應該用什麼眼光看孔樂琪

  近日,網上熱傳一段視頻,是美國電影學院編劇系的中國留學生孔樂琪的畢業演講。對她的演講,很多人這麼評價:“害羞內斂”是不少外國人對於中國人的刻板印象。而最近,有這樣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電影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了一段驚艷的演講……

  這段話將這個女孩置於中國/美國的二元語境中:外國(美國)人如何看中國人?作者試圖代表中國人對這種看法作出某種回應。這種回應是很掙扎的:不接受這樣的“刻板印象”,要擺脫這樣的“刻板印象”。當這個女孩出現后,就被拿來作為一個証據:你看,我們中國人不是你說的這樣,中國人也能在大庭廣眾面前侃侃而談,讓聽眾哈哈大笑,毫不怯場……但我覺得,這種自豪感是可疑的。這幾乎就是承認“含蓄內斂”不是一種好的個性,是要摒棄的東西——這種抵制的背后的標准是什麼?來自哪裡?還是歐美人的眼光,還是歐美人的審美標准,還是落入了歐美的評價標准。

  孔樂琪的演講效果確實好,台上就坐的老師、官員,台下的學生,笑成一片,一點不輸奧巴馬。這是美國式的演講:用故事暗示、比喻,一語雙關﹔在現場抓取最新發生的細節說事,以機智征服聽眾,以自嘲賣萌……一個留學生,在美國呆了那麼多年,會運用美國式的幽默,並不令人意外。融入並能夠運用所在國的文化,是一種能力,但是,我們所不了解的,這個視頻也沒有介紹的——孔樂琪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以及她求學過程中的種種努力,對准備或正在國外留學的年輕人或許更有啟迪、激勵作用。畢業演講,只是她努力多年之后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

  當媒體或社會公眾將孔樂琪置於文化二元的語境中,用她作為“自豪感”的依據時,大概她的父母看女兒時的眼光,是最少甚至是不帶文化區別心的。作為父母此時的心情是最單純的:欣慰。

  孔樂琪或者其他留學生,在融入美國文化,學會了美國式的表達時,難道就沒有保留一點中國人“害羞內斂”嗎?“害羞內斂”或“含蓄內斂”真的不是一種好的個性,應該摒棄嗎?一個人就不能有時“含蓄內斂”,有時“侃侃而談”嗎?為什麼要將兩種不同的個性人為地對立起來呢?這種非此即彼的狹隘思維,不但中國人有,美國人也有。

  孔樂琪的演講當然是典型的美國式,但是,其中的美國式幽默,與中國人的含蓄倒是相通的:不直說,戒直白﹔倒是很多中國人在公開場合的語言活動比如演講、報告,倒是既沒有美國式的幽默,也沒有中國傳統的含蓄。含蓄,作為一個審美范疇,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藝術特征。簡單地否定含蓄內斂,很沒有文化。

  但如果將中式的含蓄以西方的幽默手法表達出來,這也真是學貫中西的一種體現,這也是網上對孔樂琪演講贊賞聲一片的根本原因。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