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中國道路中國夢·生逢改革時)

人民日報:這條回家路,越走越寬

房春華
2018年10月29日04: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生逢其時,躬逢其盛。從1978到2018,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宏大敘事背后,有著無數人改變命運的精彩故事。幾代人的共同記憶,記錄著個人的成長,也蘊藏著時間的脈絡。從即日起,本欄目推出“生逢改革時”系列文章,與千千萬萬改革開放的見証者、受益者、參與者,一起回望一路走來的難忘旅程、感受時代的激情澎湃,為更美好的明天蓄勢再發。

  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分享改革年代裡的難忘往事。來稿請注明“生逢改革時”。郵箱:rmrbpl@163.com。

  ——編 者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飛速發展,我的家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那條回家的路,它在40年的更新升級中,見証了家鄉的滄桑巨變。

  我的家鄉沈家墩是浙江湖州一個偏遠的江南水鄉。童年的記憶裡,村庄很是封閉落后。圩埂田間,縱橫交錯的都是很窄的泥土路。特別是到了下雨的冬季,積滿水的路上更是泥濘不堪,行人總要深一腳淺一腳試探著前行。冬季天黑得早,路上黑黢黢一片。每次回家,在路的盡頭,依稀可見母親在自家平房前等待的身影。可以說,童年時代,回家路一直伴隨著塵土和泥濘。

  后來,改革的春風吹進了農村。我們村逐漸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挖溝開河,平田整地,溝塘壩埂清除了許多,原本一些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在農田改造中改成了機耕道。為了方便我上初中,父親給我買了人生中的第一輛自行車。盡管很多時候,機耕路上的坑坑窪窪顛得我難受,抓車把的手被震得發麻,但還是讓我興奮不已。“路不平,車子要騎慢一點才好!”母親的叮囑時常縈繞在耳邊。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原有的機耕路已經難以適應運輸需求。時任村支書的父親堅信“若要富,先修路”。村委會決定集資新建砂石路,村民響應號召,各家各戶踴躍捐款。不久,一條嶄新平坦的砂石路直通村外。每次走在回家的路上,都會看到有汽車開進村裡。父親對這條路特別自豪。

  隨著道路條件的改善,村裡的日子也越過越好。1999年,我們村以集體的名義,用“入股”的形式,把160戶農民家的210畝閑置土地流轉過來,反租給種植養殖大戶。此舉既提升了規模效益,也讓村民實現了土地、務工雙收入。熱火朝天的建設,家鄉的砂石路也坑坑窪窪、漸顯破損,再修一條嶄新的水泥路便提上了日程。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民主動挖去了樹木,移去了草堆雜物。終於,村裡有了第一條寬闊、平坦、潔淨的水泥路,讓回家的路途輕鬆了不少。

  如今,家鄉的主干道再次升級,昔日的水泥路逐步改成了平坦寬闊的瀝青路。鄉村路上,不同顏色的車疾馳而過,就像一幅流動的鄉野彩繪。2016年,村裡啟動了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隨后,在通村小道兩旁,建成了200多畝的綠化景觀。一條3公裡長的健身步道,蜿蜒綠化叢中,方便村民休閑散步……這條回家的路,已變成了一條致富的路、生活的路、幸福的路。

  面向未來,相信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程中,這條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作者為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鐘管鎮沈家墩村黨支部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9日 05 版)

(責編:袁勃、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