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時代的盤子裡一定有珍珠

楊延文
2018年10月28日08: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抬水圖(中國畫)
  楊延文

  幾十年來,我一直奉行“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古訓,堅信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堅守藝術的價值乃創造。

  生活是美好的。畫家要重視從生活中尋找藝術感覺。現在許多畫家圖省事,以拍照代替寫生,但人的眼睛的視域和觀看方式,是相機所無法替代的﹔畫家在現場對藝術感受的捕捉,更是后期根據圖片等資料進行整理所無法彌補的,須知無論攝影技術多發達,拍照片都無法代替寫生。現在人們對“個性”特別看重,都想表現自我、張揚個性,為了這些,有些畫家甚至連生活都不要了,這是不對的。畫家必須到生活中發現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創造。也隻有融入生活,具有時代的精神、時代的語言,符合時代要求,藝術作品才能具有感染力,給人以啟迪。

  自1978年成為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從油彩到墨彩,走上現代中國畫的創作之路,我每天都要畫畫,每年都要出去寫生,手裡總是拿著小冊頁,隨時寫寫畫畫。“搜盡奇峰打草稿”,“奇峰”只是腹稿,關鍵是“搜”。因此,每次外出寫生,我都力求有所收獲。1979年,我游三峽,訪樂山,下岷江,歸來后所作《翠屏織錦》在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30周年美展中獲獎。我深受鼓舞,堅信中國畫的前途在於創新﹔兩年后,我又遠游青海高原,浩渺的青海湖、蒼茫的海西牧場、風雲變幻的煙嵐與雪域、神秘的塔爾寺,使我領略了什麼叫吞吐宇宙八荒。歸來后所作《絲綢古道》丈二巨幅參加中日聯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2年,我再次赴川,遍游九寨溝、臥龍及川北、川東,歸來為京西賓館創作9米巨幅山水《九寨飛瀑》。1992年,我還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遍訪意大利眾多美術館和博物館,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給了我極大啟發……

  畫畫的人還要重視理性思考。我個性要強,在藝術上更不屑拾人牙慧。我一向認為,藝術本來是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破除不需要的,立別人干不來的,那中間就有你了。尊師吳冠中先生熟諳西方繪畫精神,又深會中國繪畫意境,他一生致力於“中西融合”的創造精神深深影響了我。我又從董壽平、李可染、亞明、許麟廬等中國畫大家那裡受到啟發,努力在中國畫創作中形成自己的風格,並不斷精進,與已有藝術風格保持距離,嘗試突破前人的格局。

  學生時期,我在北京藝術學院攻讀油畫專業。對西方繪畫的學習與研究,使我擁有了“認識、理解和正確判斷”的能力。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又使我擁有了駕馭中國畫的信心。因此,在中國畫創作中,我主動地在色彩、塊面、構圖等方面借鑒西方油畫語匯,但意境是中國的。光、影、色彩不僅僅是形式,也是內容。我以色彩與墨色的跳躍和重疊,替代中國畫傳統的皴法程式,以流暢靈動的線條來刻畫心靈對自然物象的感悟。這麼多年來,我始終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油畫,而是改變了工具的性質,改用宣紙表達東方藝術思維和境界,所以有人說我是“聲東擊西”。藝術是相通的,都是追求盡善盡美,油畫、中國畫的區別,只是通過不同的工具表達人類最深層次的思考,二者追求的目標是相同的。中西兩坡不管從哪個方向攀登喜馬拉雅山,登到極峰才最重要。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尋求理論與實踐之通﹔中西藝術規律之通﹔哲學、文學與繪畫之通。

  書畫家還要珍視自己的藝術才能。因為隻有具有藝術才能並能夠珍視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歷史証明,一個翰墨家,不磅礡睥睨,沒有凌厲百代的雄心,豈能在藝壇立足?就像著名書畫家林散之所說,書畫家必須“爭千秋”!

  珍視藝術才能,就是珍視藝術標准和藝術創造力。畫家對社會的貢獻可謂“嘴一份,手一份”。“嘴一份”是要能說出有足夠影響力的話語﹔“手一份”是手頭必須能創作出好的作品。隻給后人留下作品還不夠,還要留下思想。歷史上的藝術經典,其主要特征便是能夠給人以啟示,展現出那個時代的創造力和前瞻性。所以我認為,所有的傳統,在當時都是創新。因此,我也一直在不斷突破自我,反對重復別人、重復自己,時時嘗試創新。因為任何一種傳統的技巧或表現方法,都無法承載今天這麼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對藝術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隻有按照時代精神出新,藝術才能完成應有的使命。

  如今,人民對文化精神生活有著越來越高的需求,但相當一部分從業者卻在誤導群眾:一些畫家有“山寨王”思想,自己擅長什麼就說什麼好﹔一些畫家成了“禮品加工廠”,市場需要什麼創作什麼﹔一些展覽一味求大﹔一些作品一味求大﹔再加上批評家失語,以及藝術品市場炒作等問題,藝術的普及工作,常常非但不能提高群眾的審美,反而影響人的藝術判斷力,令藝術標准似乎更加模糊……因此,真正的藝術家,需要保持一份藝術的初心,更需要一種定力。時間是判斷藝術的最好標尺。

  要有所創造,藝術家還需要一些質疑精神。上世紀80年代,我曾對傳統山水的“三遠法”提出質疑,認為這在繪畫的空間再造方面,對現代人而言是一種桎梏。隨著地球村越來越小,中國人的視覺審美經驗也越來越豐富,畫家應該有意識地從已有的經驗中跳出來,進一步拓展中國畫的發展空間。我崇尚活學活用。借助古人留給我們的思路非常重要,但不能被其束縛,要有所創造,必須從中掙脫出來。在這方面,我總結出一句話:延續是必須的,創造是根本的。要善於吸收,更要善於進取,即便是個人藝術面貌已經形成,也要不斷探索藝術創造的深化。

  新時代呼喚全新的藝術作品。當下,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大潮中,我們應該呼喚,藝術創作回歸藝術的本源,藝術家遵循藝術創作的規律,以發展創新為己任,增強時代使命感,返璞歸真。藝術與整個時代大道同行。我相信,這個時代的盤子裡一定有珍珠。這個珍珠,是新的作品,也即明天的經典。這是屬於我們的時代,需要我們創造更多藝術精品。

    

  楊延文,1939年出生於河北省深縣,1963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等。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曾獲得意大利第五屆曼齊亞諾國際美展金牌獎等多個國際藝術獎項。出版有《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楊延文》《清水出芙蓉》《山川言志》等。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8日 12 版)

(責編:趙爽、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