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隨筆:讓藝術與生活“不離不即”

石  羚
2018年10月22日04: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仿真”的基礎上有所創造,讓觀眾得神忘形、得意忘言,方能創造“文學的形象、美術的形象,可以入詩、可以入畫的形象”

     

  不久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老演員朱旭去世,讓不少觀眾心痛不已。“老爺子”朱旭帶走的,除了一身能耐,還有他塑造的話劇《推銷員之死》的查利和電影《洗澡》的老劉等經典人物。沒有俊俏的外形,沒有“娃娃腿”的幼功,還是燈光師出身,更難以置信的是,這位奉獻了大量堪稱教科書級別作品的演員,還曾與口吃搏斗過。這也讓我們思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演員?

  有人說,“口吃、手巧、心靈”6個字,成就了朱旭獨有的表演風格。的確,與口吃搏斗,讓朱旭練就了過人的基本功。但光有基本功,充其量是個匠氣十足的“熟練工”,表演要不露痕跡,離不開生活的滋養。大到修沙發,小到修鐘表,文能拉京胡,武能打排球,擁有一雙妙手,正是朱旭的過人之處。功夫在戲外,他一頭扎進生活,一個表情,一個嘆詞,一個動作,為表演提供了無盡的素材。而得益於“心靈”,他勤於動腦、苦苦鑽研,把扎實的功底化作了生動的人物,把真實的生活提純為出彩的藝術。

  搭起生活與藝術的橋梁,從生活真實過渡到藝術真實,是現實主義文藝的一大傳統。而生活與藝術的距離遠近,決定了演員水准的高低。現實中,一些年輕演員面無表情的表演飽受詬病。畫虎不成反類犬,其根源都是不合情理、缺乏生活。坐在屋裡“拍腦門”想出來的表演,要麼缺乏層次,要麼夸張失實,與生活無干,與藝術絕緣。而當演員將生活的元素“賦形”到作品當中,將藝術生活化,逐漸就能達到“仿真”的水准。隻不過,同是“仿真”,千人一面和一人千面也有質的差別。

  將藝術等同於生活,未必是一件好事。有的演員因入戲過深、難以自拔而患上精神疾病,用一輩子演好一個角色也可稱偉大,但這樣的結局令人惋惜﹔有的演員成為某一方面角色專業戶,逃不出“演了一次茄子,以后是個紫的就找你”的框框,走不出表演舒適區,難以攀登更高的藝術山峰﹔有的演員甚至將“生活藝術化”,把“講述者”變成“劇中人”。模糊了生活與藝術的界限,雖然豐富了藝術實踐的場景,但難免在生活中產生尷尬。

  真正的藝術家,在於讓生活與藝術“不離不即”。語言、情緒、動作要准確真實,是為“不離”﹔但不在模仿還原上亦步亦趨,不讓藝術被拉拉雜雜的現實同化,並且在生活中保留一方自我的天地,是為“不即”。在“仿真”的基礎上有所創造,讓觀眾得神忘形、得意忘言,方能創造“文學的形象、美術的形象,可以入詩、可以入畫的形象”。日常生活中,不少語言大師沉默寡言、喜劇名家嚴肅謹慎,他們讓生活和藝術保持恰如其分的距離,分清彼此,自由出入,這是極高的藝術境界,也是“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深意所在。

  出現徒不如師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隻向老師學習,難免僅得其一隅。破解之道,需向生活取經,在生活中積累,如此方有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戲如人生失之平淡,人生如戲過於波瀾,尋找生活與藝術的平衡點,是演員必須面對的挑戰,也是要用一輩子來回答的考題。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2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