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破除“唯流量”的行業頑疾

桂從路
2018年10月11日04: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評價內容質量,一定的數字指標是必要的,但絕非唯一標准。走出“唯流量”的誤區,努力供給更多更優質的內容產品,方能滿足人們日益分眾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才能真正贏得市場

  

  打開視頻網站,數據攀比屢見不鮮,動輒上百億的點擊量被揶揄為“8億網民不夠用”﹔登錄中介平台,刷量服務明碼標價,粉絲量、點擊量、播放量造假皆有路徑。最近一段時間,有關流量作弊的話題持續引發討論。當內容產業蓬勃發展催生可觀的流量市場,如何規制亂象、構建良好的行業生態,成為亟待破解的現實課題。

  衡量作品的傳播效果,離不開必要的數據。從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到電影市場的票房數,再到網絡內容的點擊量……相關統計數字,為內容產業提供了重要的評價標尺,也有助於用戶降低甄別和篩選的成本。尤其是在互聯網的語境中,流量指標往往更加重要。然而,一旦“流量大於一切”成為突出傾向,難免會帶來唯點擊量、唯播放量的浮躁風氣,甚至誤導一些人為牟利而弄虛作假。在這種背景下,內容生產者為獲取流量、迎合市場,違背創作規律和初心,容易導致格調不高、低俗媚俗的作品充斥網絡﹔流量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也讓市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現實中,流量與利益密不可分。“唯流量”,往往是內容生產者、平台、粉絲等各方推波助瀾的結果。以平台方為例,隨著影視劇發行模式的改變,視頻網站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排行榜、點擊量等營造出的“流量繁榮”,事關市場佔有率、廣告收入等紅利。又比如一些所謂的“流量明星”“爆款IP”,雇水軍、刷熱搜、炒話題,目的也在於獲得高價片酬、賺取熱錢快錢。從日前宣判的全國首例視頻網站刷流量案來看,分工合作、利用技術手段進行流量造假的行為,背后已經形成完整利益鏈。

  確保內容產業在健康的軌道發展,重典治亂、對症下藥是關鍵。前不久,國內某知名視頻平台宣布關閉前台“播放量”顯示,以綜合用戶討論度、互動量、多維度播放指標的內容熱度代替,贏得人們點贊。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行業亂象,不僅需要行業自身痛定思痛、努力改進,也有賴於加強整治與監管。近年來,無論是開展電影市場專項治理,重拳打擊不正當營銷行為,還是多部門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堅決反對唯票房、唯收視率、唯點擊量,破除“唯流量”的頑疾,不僅是社會共識,也成為鮮明的政策導向。

  讓違規者付出代價、通過治理升級規范市場秩序,是破解“唯流量是從”的重要環節。從行業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還需要進一步思考,怎樣才能建立健全更科學的評測機制,引導市場良性競爭。競爭是發展的催化劑,有競爭就有評價。評價內容質量,一定的數字指標是必要的,但絕非唯一標准。當務之急,是要從對流量的盲目崇拜中走出來,把以品質為核心的評價導向樹起來。這些,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調試。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破立並舉、完善機制,才是維護良好行業生態的治本之道。

  內容產業勃興的源泉,在於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出“唯流量”的誤區,努力供給更多更優質的內容產品,方能滿足人們日益分眾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才能真正贏得市場。隨著治理力度的加大、行業規范的明確、平台監管的強化,我國內容產業必將迎來進一步發展,以更多精品力作標注時代。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1日 05 版)

(責編:王仁宏、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