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民生觀:長假去哪?不妨回趟老家

李  鐳
2018年09月28日05: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故鄉就是一道風景。回歸自然,體驗“鄉土中國”,是一個好選項

  

  國慶節長假要到了。朋友們見面打招呼用語“吃了嗎”,悄然變成了“去哪玩”。是啊,好不容易休個長假,去哪兒呢?還真有點“幸福的煩惱”:知名景點、山水佳處,都想去,看山看海還不變成看人山人海?萬一再堵路上,體驗就更要打折扣嘍。可是,家裡待七天,又不甘心。世界這麼大,都去看看了,就咱怕麻煩不去,這不因噎廢食嗎?

  有沒有既能幸福出游、又能減少麻煩的招呢?專家提出過不少建議,比如,加強游客流量預警,給大家一個避趨的參考﹔能不能錯峰休假,一部分人先休,另一部分人后休,錯一錯,就把波峰錯平些了……

  我想提一個具體的建議:何不組織一趟回鄉游呢?將去外地游玩改為回鄉與父母一聚,將觀賞異地風景變成呼吸鄉土氣息,來一次由外及內的回歸。

  “父母在,不遠游”,這隻能是一種歷史記憶。不是安土重遷的農耕社會了,人的自由流動恰是現代經濟的基石之一。然而,這不是放假了嗎!回老家、看爹媽,應當成為節假日出行安排的選項之一。多陪陪家人,把工作快節奏暫時扔了,重新撿起故鄉慢生活。為父母做頓飯,陪他們聊聊家常﹔和堂表親談談在外見聞,回憶兒時趣事……孝親是一種天倫之樂,敘舊何嘗不是一種生命的充電?

  有人說,我是想回老家,可是孩子正值開眼界的時候,想多帶他長長見識、看看風景。想法很好啊,故鄉就是一道風景,回歸自然,了解了解鄉土中國,如何不能開闊眼界?

  去鄉村,回老家,可以讓掠影式旅游變成沉浸式體驗。走馬觀花式的旅行,給孩子記憶裡留下的可能僅是地圖上的那些地名﹔沉浸參與式生活,擴充的則是另一種社會閱歷。帶孩子去辨認植物,喂喂動物,多識草木鳥獸之名﹔一同摘摘果子,嘗試參加一下田地勞作,體會體會“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直觀感受一下,自己的父輩、祖輩,是怎麼在這片土地上繁衍至今的,不要忘了本、忘了根……

  李白有詩: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其實,應該有一些“卻顧所來徑”精神。請趁假期,去感悟故鄉之美吧!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28日 13 版)

(責編:王仁宏、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