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40年,用影像打開那扇窗

葉  子
2018年09月19日03: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宏大的敘事拆開來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故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正是每一個中國人奮斗的疊加

  

  照片,有時比文字更有力量。40年,216幅作品,剛剛落下帷幕的“影像見証40年”全國攝影大展,讓人用目光穿越改革開放的歷史。

  攝影家馮建新的一幅照片讓人久久凝視:大雪天,一個小女孩通過公共汽車的破窗跟軍人父親告別。時間是1987年,地點在河北隆化縣。軍令如山、父愛如山,哪一座更重?看得人心疼。“希望她明白,聚少離多的爸爸,也是好爸爸”。2006年,攝影家傅擁軍,同樣透過火車車窗,拍到留守兒童傅香君的哀傷。她的暑假結束了,要與打工的父母作別。獨坐的她低著頭,大眼睛看向窗外,終究還是忍不住哭了。

  窗,成了兩幅照片構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構成了畫中人與觀看者交心的通道。正是透過這樣一扇扇窗,時代被打開了。

  故事都在方寸之間,最直觀的是消費的變遷。1978年,陝西省岐山縣五丈原鄉諸葛廟的廟會很熱鬧,成群結隊的人佔據了整條道路。1996年,北京至秦皇島的火車經停牆子路站,沒有站台,村民用力舉起自己的商品叫賣。而在一幅2014年的照片中,電商從業者趙先生還在打理網店,妻子卻在待發的包裹邊睡著了。火熱的廟會背后,其實物質匱乏﹔安靜的電商那頭,其實消費旺盛,照片裡照見改革。而所謂改革,就是在一步步地、實實在在地解決老百姓生存生活的問題。

  40年,中國人也走出了一段“美的歷程”。1979年,清華大學的階梯教室裡,有學生已穿上高幫帆布鞋,走到了時尚最前沿。1980年,北京八大處公園裡的5位女青年,高領毛衣、卷發、墨鏡的裝扮,盡顯“春天的氣息”。春風拂面,也吹到了邊疆。1985年,雲南4位白族女青年,在簡陋的發廊,拍下了第一次燙發的畫面。1988年,中國首次人體藝術油畫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傷風敗俗”的評價悄悄離場。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開放,正是讓中國人能大膽地去追求美,能多元地去欣賞美。

  非典期間醫生面對病人的背影,汶川地震中堅持為同學舉起吊瓶的挺立身姿,國慶閱兵式上老兵集體敬禮時的堅毅眼神……其實,看著展覽,也總會在一個特定的年份,突然進入“歷史”。或許,每一個人的歷史感會有差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許多你以為剛發生的事情,已成牆上照片﹔所謂今天的新聞,正是明天的歷史。這正是記錄的意義和價值。

  看照片,是看歷史。技術的進步,讓回看歷史更直觀更可感。攝影家黑明曾歷時5年,邀請100張天安門老照片的主人公重返天安門,按當年的樣子留影。一組組對比照中,當年的小孩已成大人,當年的大人有的已逝去,不變的唯有巍然屹立的天安門。“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有人也在展覽現場拍下歷史的巧妙呼應。牆上挂著1987年剛用上“大哥大”的妙齡女郎,與2018年拿著智能手機看展的老者。一樣的角度,奔跑的是時代。

  看照片,也是看自己。根據策展人用意,這是“一個沒有超人隻有常人,沒有英雄隻有百姓的展覽”。確實,改革開放40年,宏大的敘事拆開來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故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正是每一個中國人奮斗的疊加。那些令我們感動落淚、深受觸動的普通人普通事,又怎會沒有我們自己的影子?正是有了這一份共鳴,這扇窗才投射進“時光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9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