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海外版望海樓:兩個“第一”引發的思考

正 楷
2018年09月18日04: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9月17日這一天,習近平主席發出兩封賀信。分別是給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和在上海召開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習主席一天發兩封賀信,並不多見。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兩封賀信、兩場大會都與兩個詞有關:科技、創新。

  這兩個詞的重要性,習主席用兩個“第一”來概括:一個是“第一生產力”,一個是“第一動力”,足見它們的分量。

  在給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賀信中,習主席提到一個背景: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兩個“深刻”的判斷,形象地表明新一輪科技革命已勢不可擋。

  這兩個“第一”、兩個“深刻”,引人深思。

  首先,科技創新決勝未來。把目光拉遠,我們發現: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這兩個世界性的“革命”,恰與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期。中國既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現實差距的嚴峻挑戰。回憶歷史,近代以來,中國屢屢被經濟總量遠不如我們的國家打敗,為什麼?其實,不是輸在經濟規模上,而是輸在科技落后上。現實和歷史決定:“大塊頭”的中國要強盛、要復興,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基於以上背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將“創新”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成果顯而易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與此同時,中國極為清醒: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與發達國家相比,在一些領域的差距並沒有實質性縮小。

  第二,關鍵核心技術關乎復興。我們對此有著深刻的記憶: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極大振奮民族精神,提升我國國際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需要直面新的“兩彈一星”類課題,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興”事件刺痛了中國人的神經,也給了我們在歷史節點上保持清醒、痛定思痛的契機。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正如習主席所說,在引進高新技術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術尤其是國防科技是花錢買不來的。 新的歷史時期,中國需要繼續發揮“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矢志不渝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而當前,我國科技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它們表現在視野格局、創新能力、資源配置、體制政策等方面。

  第三,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習主席說,全部科技史都証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建設科技強國,尤其是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沒有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是不行的。這就要求國家全面聚集人才,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而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成為題中之義。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國家需要大力呵護勇於創新的科學工作者,尤其是甘於坐冷板凳的人,尤其是“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人。

  科技創新也是全民的事。做好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激發創新發展活力,才能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堅實支撐。9月15日至21日,2018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各地廣泛展開。在此期間,習主席的賀信,更是彰顯了中國的情懷:中國積極同世界各國開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強人民科學素質的經驗做法,以推動共享發展成果、共建繁榮世界。

  (作者為本報評論員)

(責編:袁勃、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