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讓增收變成實打實的財富(三農雜談)

曉 眷
2018年09月09日05: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不僅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也要讓增加的收入能夠實打實地積累下來,成為他們過上富足美好生活的保障

  

  年收入二三十萬元,卻還入不敷出,每年都要在外面“拉飢荒”。近來,內蒙古一些牧民家裡的財務狀況引發媒體關注。細看這些牧民家裡的收支賬會發現,進項大都來自養殖業,幾百幾千頭羊的養殖規模讓他們每戶的年銷售少則十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絕對數字並不低。

  收入不低,為啥還不富裕?原因在於開銷大。從生產方面看,近兩年由於連續干旱,飼料干草價格上漲,雇請羊倌工資也看漲,牲畜養得越多,成本越大,“吃”掉了這些家庭大部分收入。從生活方面看,由於牧區缺乏教育等資源,子女上學要進城,住房、陪讀等各項開銷佔了生活支出的大頭兒。此外,送拜年禮、辦家庭那達慕、買好車名馬,日漸增長的人情消費和攀比式消費,也讓收支天平支出這一頭不堪重負。

  收不抵支,生活自然無法富裕起來。但這些牧民家庭各種“高昂”支出背后的原因卻值得思考。首先,牧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尚有限,缺乏相應的對沖機制來保障收益,一旦遇到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或者牛羊價格下跌,成本難以控制,收入難以保証。其次,牧區相關公共服務尚不完備,牧民對於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的需求難以就近得到滿足,進城就醫、求學,生活支出增加難以避免。與此同時,不夠健康的消費心理、與收入水平不符的消費習慣、理財觀念及知識的缺乏等,也讓這些牧民家庭難以實現財富的積累。

  應當說,為了增加牧民收入,近年國家出台了不少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就拿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來說,中央財政自2011年起在內蒙古等13個主要牧區省份實施這一政策,2016年又進一步提高了標准、擴大了范圍,每年的補助獎勵資金超過180億元,既改善了草原生態環境,也促進了牧民增收。但是,從長遠看,今后不僅要千方百計增加牧民的收入,也要讓增加的收入能夠實打實地積累下來,成為他們過上富足美好生活的保障,而不是被各種不得已的成本支出“吃”掉,這需要各方合力去實現。

  從政府層面而言,既要完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供給,研究出台更有針對性的增收舉措,也應著手建立抵御化解市場風險的相關機制。比如,在牧區加強防災飼草料基地建設,一旦遇到自然災害或是市場波動,增加飼草供應,降低牧戶經營風險﹔建立農牧互助機制,加強農區秸稈回收利用,為牧區增加生產資料供給。可以在牧區組織開展持家理財方面的宣傳、培訓,教會牧民如何算賬過日子,如何實現財產收入的保值增值。

  從牧民角度而言,可以通過調整養殖結構來降低成本。有專家測算過,養50頭牛和養500隻羊的毛收入都是30萬元,但養牛成本遠低於養羊,而且養牛對草場破壞還相對更小。減羊增牛,精養優養,實現增收。與此同時,增強對勤勞致富、節儉生活等村規民約的認同,改變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的風氣,讓財富不僅進得來,更能留得住,如此才能讓日子越過越好,越過越富足。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09日 10 版)
(責編: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