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新時代經濟特區的新使命新定位

2018年09月02日04: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興辦經濟特區,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賦予經濟特區新的歷史使命,經濟特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中尋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戰略定位。”經濟特區的發展優勢和發展經驗是什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特區新的歷史使命和戰略定位是什麼?本期觀察版刊發幾位專家的文章,對此進行分析探討。

——編  者

努力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人民觀察)

趙晉平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國改革開放輝煌歷史進程的一個生動縮影。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繼續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是新時代賦予經濟特區的重大使命。面對新的環境和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經濟特區應把握好定位、發揮好作用,在新起點上推動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努力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我國經濟特區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為了貫徹落實全會精神,黨中央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發揮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准設立海南省,並劃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我國經濟特區擴大為5個。

4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大力支持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不辱使命,堅持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勇於突破傳統經濟體制束縛,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發揮了“試驗田”作用,在對外開放中發揮了重要“窗口”作用,在創新發展中發揮了“推動器”作用,在發展模式轉型升級中發揮了龍頭作用,在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建設中發揮了示范作用,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1979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的地區生產總值加在一起不到40億元,佔全國的比重低於1%﹔1988年,即海南經濟特區興辦之初,5個經濟特區的地區生產總值之和已經增加到280億元。接下來的30年,5個經濟特區全面發力,經濟發展不斷躍上新台階。2017年,5個經濟特區的地區生產總值總計達到約36170億元,佔全國的比重提高到4.4%。按照現價美元匯率計算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6372美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按照不變價格計算,2017年,5個經濟特區生產總值之和比30年前增加了58倍左右,遠高於全國同期增長水平。

經濟特區的發展優勢和發展經驗

5個經濟特區持續快速發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體制改革不斷釋放發展活力,同時也是堅持開放型經濟模式、依靠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國際化水平的結果。40年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在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和創新投入等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為培育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作出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經驗。

對外貿易支撐經濟增長。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比較優勢,擴大對外貿易規模,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為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強大動力。經濟特區在對外貿易領域長期保持優勢地位。海關統計結果顯示,1978—2017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的進出口貿易額由不到2億美元擴大到5500億美元左右,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從0.4%提高到約13.5%。2017年,5個經濟特區的外貿依存度平均達到約103.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倍。由於經濟特區普遍屬於沿海港口城市或地區,進出口貨物除了本地生產使用的商品,還包括部分中轉貨物(這也是其外貿依存度偏高的原因之一),而不論是本地生產使用還是中轉貨物,都需要本地加工和服務配套,所產生的大量港口和金融、運輸、倉儲、通關、貨運代理、商務服務需求成為拉動當地經濟與就業增長的重要因素。

利用外資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和國際化進程。長期以來,經濟特區依托對外開放優勢和良好營商環境成為跨國公司青睞的投資目的地,每年利用外資都保持在全國一成以上的規模。外資在地區經濟中的融入程度也在不斷加深。2017年,5個經濟特區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資金相對於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76%,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顯示了經濟特區在吸收國際資本要素、提升地區經濟國際化水平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經濟特區的實踐充分証明,放寬投資准入、積極利用外資,有利於倒逼國內營商環境改善,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管理和高端人才,有利於促進國內市場競爭、提升企業效率,有利於國內產業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經濟特區在高技術產業投資、人才集聚、研發機構集中布局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的領先優勢,對技術創新產生了巨大促進效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涌現的許多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產品都是首先在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萌發,然后逐步在更大范圍復制、推廣並引領市場的。經濟特區高度重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中力量組織開展重大項目技術攻關,積極籌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鼓勵設立“雙創”示范基地、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載體,為創新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研發投入水平能夠較好反映一個地區對創新的重視程度,也是國際公認的創新能力評價標准之一。5個經濟特區的研發投入規模增長和相對水平長期保持全國領先。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9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13%﹔珠海、廈門的這一比例也分別達到2.5%、3.11%,均明顯高於全國2.12%的平均水平。

正視經濟特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當前,經濟特區普遍處於高位過坎、再上台階的關鍵時期,對照新時代的新任務、新要求,對照國際先進經貿規則和成功經驗,經濟特區必須清醒看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第一,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續擴大開放,經濟特區所具有的制度與政策先行先試的特殊地位和優勢已經明顯減弱,國與國之間、地區之間獲取經濟資源要素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通過制度和政策創新,培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制度、體制和政策優勢,是經濟特區普遍面臨的緊迫問題。第二,經濟特區的總體發展水平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城市環境品質還未達到國際先進城市的水平,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與滿足群眾需要之間存在差距,政府治理能力與快速推進的城鎮化進程之間還有不相適應之處。第三,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條件仍顯不足,企業應對國際環境變化、國內市場調整的能力亟待提升。第四,在傳統勞動力競爭優勢逐步減弱的背景下,以技術、品牌、質量、營銷渠道等為核心的新競爭優勢尚未完全形成,工業產品和出口商品附加值率偏低問題仍然突出。這些現象的背后是這些地區的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基礎研究投入還不足,遠低於國際上一些創新型國家和城市的水平﹔高等教育發展滯后,創新型人才總量與創新發展需要不相適應。第五,社會民生事業存在短板,教育機構、醫療機構、文化和社會服務機構相對不足。第六,“放管服”改革的難度仍然較大,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還不夠高,一些政務服務沒有實現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辦理,事中事后監管能力亟待提高。

在新起點上推動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賦予經濟特區新的歷史使命。經濟特區要把握好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經濟特區要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改革開放的試驗平台、改革開放的開拓者、改革開放的實干家的戰略定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在新起點上推動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努力在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上為全國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經濟特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數字經濟,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衛星導航、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做強做優金融、電信、物流、信息咨詢等支柱產業,促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

堅持開放為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經濟特區要以更高的標准、更大的決心、更積極的舉措謀劃自身開放布局,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應繼續發揮好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作用,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國際人文交流,更好代表我國改革開放形象。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自由貿易港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應體現中國特色,努力探索中國經驗。

在更高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改革開放,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在深化簡政放權和“放管服”改革、推進通關改革、全面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進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創新人才體系等方面取得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

打好三大攻堅戰,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取得新突破、作出新貢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落實地方金融監管責任,創新金融監管手段。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全面落實中央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部署和鄉村振興戰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剛性的執法守護好綠水青山,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大力補齊民生短板,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國研智庫特邀首席經濟學家)


在新時代改革開放中繼續走在前列(大家手筆)

遲福林

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特區勇立時代潮頭,發揮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作出了重大貢獻。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同時,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對外開放面臨著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涌動和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的挑戰。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出水平”,並要求經濟特區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試驗平台、開拓者、實干家。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精神,關鍵是要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使經濟特區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在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中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為全國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以制造業轉型升級為切入點,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突破。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隨著我國總體進入工業化后期,以制造業轉型升級為重點的實體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為企業成本快速上升、產權保護制度亟須完善等。隻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加快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后大力發展制造業的地區,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更為迫切。要繼續發揚特區精神,在降低企業成本、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方面實現重要突破。比如,在企業開設方面,可以借鑒新加坡和我國香港等的經驗,進一步實現注冊登記便利化,並逐步構建以法人承諾制等信用機制為基礎的市場管理體系。在企業稅負方面,在著力降低企業負擔的同時,加快推進稅制改革。在產權保護方面,大力提高產權保護的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同時,加快推進教育體制、科研體制改革,把激勵機制搞對、搞活。隻要培優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發展環境,經濟特區就能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以開放為先,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服務貿易發展滯后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突出短板。在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的形勢下,擴大服務業市場對內對外開放,不僅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巨大內需潛力的“重頭戲”,也是我國建設貿易強國、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戰略重點。從國內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相應地居民品質型、服務型消費需求也快速增長。但我國服務業仍存在一些准入限制,服務供給總量不足、質量不高、效率不優等問題依然存在,導致相當多的服務型消費外流。從國際看,服務貿易日益成為多邊、雙邊貿易投資協定談判的焦點。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有條件、有基礎、有責任在推動服務業市場開放、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方面率先實現重要突破。要放寬服務業市場准入,盡快破除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加快服務業開放。主動擴大服務進口,引入醫療等國內急需的商品和服務,倒逼國內服務行業與企業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發展質量。同時,以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為目標、以服務貿易為主導推動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進程,率先對標國際服務貿易規則,制定更加開放透明的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

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為全國改革開放探路開路。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平台,先行先試是經濟特區的一項重要職責,目的是積極探索改革開放的實現路徑和實現形式,為全國改革開放探路開路。40年來,經濟特區在體制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率先實現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率先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對外開放轉變,率先實現從主要依靠優惠政策促進發展向以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市場活力轉變。當前,改革在很多領域突入了“無人區”,仍有許多重大課題需要探索實踐,有許多新的領域需要開拓創新。這就要求經濟特區繼續發揚特區精神,在破除體制機制弊端、調整深層次利益格局上再啃下一些硬骨頭。例如,經濟體制方面,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為核心,不斷擴大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范圍,盡快形成中高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基本格局﹔城鄉體制方面,率先打破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全面落實農民土地財產權,形成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行政體制方面,在進一步簡政放權的同時,推動行政審批與市場監管職能分開,形成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安排。

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當前,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於40年前。”站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起點上,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要有一種改革的狀態、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氣魄。這就要求經濟特區進一步解放思想,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實現深刻的自我革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征程中繼續走在前列。

(作者為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努力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試驗平台、開拓者、實干家

把握好經濟特區新的戰略定位(適勢求是)

張佔斌

創辦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推進改革開放行之有效的辦法。40年來,經濟特區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增添了生機和活力。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經濟特區建設的歷史功績,並對辦好經濟特區提出了明確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經濟特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握好新的戰略定位,努力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試驗平台、開拓者、實干家。

經濟特區要成為展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在落實這一要求的實踐中,經濟特區要繼續發揮好對外窗口作用,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梁與平台。要集中展示中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展示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真誠願望和堅定意志。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同各國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往來,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國際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文化相融,推動中國與世界開放融通、合作共贏。

經濟特區要成為探索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路徑的試驗平台。經濟特區處在為全國改革開放探路開路的“第一方陣”,肩負著探索改革開放的實現路徑和實現形式的重要職責使命。當前,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於40年前。經濟特區應當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把創新重點聚焦到破除體制機制弊端、調整深層次利益格局上,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新的探索﹔敢於較真碰硬,勇於破難題、闖難關,當好“探路先鋒”“領頭羊”,為全國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從而提高改革績效,釋放創新紅利,帶動全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

經濟特區要成為發現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規律的開拓者。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有許多重大課題需要探索實踐,有許多新的領域需要開拓創新。在很多領域的改革突入“無人區”的新階段,經濟特區和特區建設者尤其要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有機統一,一切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又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既大膽探索又腳踏實地,站在更高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改革開放。要堅持問題導向,勇於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難點問題、推動創新創造的關鍵問題,進一步推進全方位系統性創新,強化改革舉措系統集成。發揚“摸著石頭過河”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把敢於“破”和善於“立”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規律,不斷形成新經驗、深化新認識、貢獻新方案。

經濟特區要成為推動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程的實干家。新時代,經濟特區應在實干興邦上繼續走在全國前列。面對那些躲不開、繞不過的險灘,擱置久、難啃動的硬骨頭,風險大、任務急的難關,要堅定舍我其誰的信念、勇當尖兵的決心,繼續成為“一馬當先、奮勇向前”的實干先鋒。不斷強化改革先行者身份,以時不我待的機遇意識、無私無畏的使命擔當,充分發揮經濟特區體制機制靈活高效的優勢,積極營造崇尚實干的良好環境。迎難而上,搶灘攻關,始終保持爬坡過坎的壓力感、奮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創業的責任感,堅持務實求變、務實求新、務實求進,以昂揚的精神狀態推動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02日 08 版)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