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現場評論·我在長江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憂樂啟示喚擔當

何鼎鼎
2018年08月18日04: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登岳陽樓者,無不為張照手書的范公名篇傾倒,但也會為那一汪洞庭水心頭一緊。

  沒有洞庭水,就沒有岳陽樓,也沒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精神,三湘大地就少了重要的精神基石。面對今天的洞庭水,登樓者未必樂得起來。去年中央環保督察給出意見:洞庭湖水質下降,監測斷面已無Ⅲ類水。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違規採砂問題突出,採砂作業不斷蠶食侵佔濕地洲灘。洞庭湖水已不能作為飲用水源,“靜影沉璧”更是遠矣。如果說,游人尚能因沉湎名篇而溺愛洞庭,沒有“文心”的蝦蟹卻不會買賬,嬌弱的江豚更會因此退卻。這正是至柔之水至剛的一面。

  從年初提出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到全省湖泊實施湖長制,洞庭湖正在經歷一場保衛戰。樂民之樂,憂民之憂,這是憂樂精神的核心所在。關心洞庭湖整治的,也不隻愛洞庭的人,而是整個長江流域。銜遠山、吞長江,洞庭湖是“長江之腎”,生態效益巨大。也正因此,2020年湖體水質達到Ⅲ類水質標准,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深入開展城鄉生活污染治理、集中整治工業污染,這些重點任務能不能完成,不僅決定了這方水土的發展質量,也關系著長江之病能否得到盡快緩解。

  歷史的包袱誰都能看到。湖南是農業大省,洞庭湖平原是國內重要的產糧區,人口密度很高。客觀地說,圍湖造田過度捕撈的動因,也是民生。但民生也分輕重緩急。當禽畜養殖廢棄物大規模直排湖中,當過度養殖捕撈超出“漁歌互答”,當砂石採挖超出自然承載,這一湖水便很難守住。水的質量是發展質量的倒影。要為洞庭湖減負,唯一的出路是為發展減負,推動高質量發展。

  思接千載,范仲淹的憂樂精神,在本質上是一種憂患意識。先憂后樂,正是其價值呈現。把脈長江生態,如今已不是居安思危,長江脆弱性展露無遺。老問題已沒時間一拖再拖,看起來尚可的同樣要建立健全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做到“治未病”﹔如果一些產業本身很難避免低質量發展,那麼抓緊時間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動能轉換就在所難免。當我們真正能找到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也就實現了憂與樂的轉化。

  而憂樂精神的要義,則在於擔當。10多年前,長沙、株洲、湘潭就頗具前瞻性地開始守護城市綠心。如今,從高空鳥瞰長株潭,一塊超500平方公裡的綠色地帶,已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綠心。今天長江經濟帶“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正是要讓這樣的決心擴散開去,讓這樣的綠心蔓延開來。

  以歷史的擔當向著高質量發展行進,后人必定感激今人的決心與行動,這也是先憂后樂的啟示。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8日 02 版)

(責編:馮人綦、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