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現場評論·我在長江·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用聯動護航長江暢流

何鼎鼎
2018年08月16日06: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水上與岸上,長江頭與長江尾,很多行動已可拼成一幅場景相連的長卷

  

  在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我們看到一款江海聯運船模型。這艘2萬噸級的船,能繞過沿線部分“限高”的大橋,從舟山港直抵安徽馬鞍山。運一噸鐵礦石,可節約10元,一趟就能省幾十萬元。不僅降低物流成本,還能提升運輸效率,這樣的江海聯運,讓南北海運與長江航運間不再需要“換乘”。

  江海聯運,工作更需要聯動。為了防止船舶污染,從三峽庫區到京杭運河,岸電設施的加快建設,讓錨泊船能用上清潔能源﹔但錨泊時污染緩解了,航行中怎麼辦?前幾天,交通部又發布了《關於深入推進水運行業應用液化天然氣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要在京杭運河、長江干線等水域加快LNG(液化天然氣)清潔能源替代﹔而為了解決國內LNG移動加注短板,舟山正在研發一種移動LNG加注船。為了這一江水,水上與岸上,長江頭與長江尾,很多行動已可拼成一幅場景相連的長卷。

  聯動,其實是長江的天然屬性。江水貫通東西,流過三個梯級。治水,也絕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2012年開始先行試點的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就是一個好例子。上游的安徽,因水源保護給力,獲得了下游浙江的生態補償﹔而下游的浙江,幸得一汪高品質千島湖水而樂得掏錢。有發展共識,更有制度基石,一江清水溢出的環境效益逐漸顯現,示范作用也在不斷放大。今年,長江上游的川滇黔三省在對赤水河多年聯合執法、協作保護后,也設立了生態補償資金,以治理實效決定補償金分配,從制度層面升級了“共抓大保護”。制度框架設置得好,經驗就能像魚兒一樣自在溯游。

  當然,一些制度建設的短板同樣存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一些地方還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認為把污染源移到自己城市下游就行了,“統分結合、整體聯動的工作機制尚不健全”﹔像新安江流域這樣的上下游積極協作還不普遍,“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進展緩慢”﹔此外,很多保護措施依然停留在理念層面,沒有落實為硬約束,“長江保護法治進程滯后”。

  成熟的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往往是區域協同發展的結果。在安徽,被問及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為何能比較順暢,當地干部直言:得益於長三角一體化、常態化的溝通機制。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就是:如果一些地方缺少產業協同發展,缺乏較一致的利益訴求,發展理念不在一個步調,那麼,參與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的熱情就會下降,效果就會打折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建設這條黃金經濟帶的過程中,“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這幾大要素彼此成就,缺一不可。

  在舟山,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反思:寧波舟山港吞吐量比新加坡大,要超越新加坡成為全球“海上流動加油站”,還缺點什麼?答案是更為便利的機制。同樣的,為了推動長三角邁向更高質量的一體化,滬蘇浙皖等9省市也有了新的思索。圍繞“G60高速公路”提出G60科創走廊,以跨城市証照審批辦理為突破口,就是要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進一步降低長三角區域制度性交易成本。

  從麗江到麗水,記者團隨著大江奔流,感受著長河浩蕩。唯有上中下游成為整體、各省市握指成拳,以機制聯動促進保護聯動、發展聯動,才能讓江水暢流,奔向更好的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6日 05 版)

(責編:馮粒、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