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士不可以不弘毅

——砥礪當代知識分子精氣神③

張 凡
2018年08月15日04: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每每看到科研尖兵、優秀專家、學術帶頭人等典型人物的事跡,心頭總有一番特別的感動。那種擔當道義、踐行所學、銳意進取的精氣神,傳遞著激勵人心的力量。

  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可說是時代風貌的生動注腳。自古以來,知識分子總能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氣。從先秦諸子到“班馬”“李杜”,從嚴復、林紓到錢學森、鄧稼先、黃大年、李保國……他們或皓首窮經、寄身翰墨,或潛心鑽研、探求真理,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博學篤行的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為更多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邁步新時代,知識分子承載著新期待,唯有懷抱“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激發學有所長、術有專攻的自身優勢,才能不斷提振精氣神、成就新作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攀登知識和創新的高峰,離不開吃苦不言苦、知難不畏難的進取精神,既要志向遠大,也要意志堅強。今天,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等方面的創新實踐,隻會比以往難度更大。如果缺乏堅韌的意志、勇毅的精神,沒有一股“於滿是荊棘的荒野裡踏出一條路”的闖勁,就難以取得新突破、開辟新天地。“種子專家”鐘揚扎根青藏高原16年,“吃最苦的苦”,為未來留下了4000萬顆種子﹔“高鐵二等座院士”劉先林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背后是他年近八旬依然“永不停歇”的工作身影。求知求學、科研攻關,沒有捷徑可走。知識分子不必做苦行僧,但不能不下苦功夫。

  肩負時代賦予的重任,還當砥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學術精神,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回憶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制時說,當時沒有計算機,隻能用算盤進行海量復雜的運算,“常常為了一個數據……日夜不停地計算,爭分奪秒”。如果沒有嚴謹的治學態度與求是的科學精神,小小算珠如何能撬動大國重器的夢想?今天,物質日漸豐盈,設施日臻完善,一些人卻丟掉了優良學風和務實態度,急功近利、東拼西湊、捏造數據、粗制濫造,隻求著作等“身”,不求著作等“心”。如此這般,何談以深厚的學識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引領風氣?唯有端正學風,真做學問、做真學問,方能造福國家、成就自我。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行動能力,檢驗著一個人的實踐品格。身處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面臨不容忽視的風險與挑戰,我們還有一些關鍵技術被“卡脖子”,還有不少領域尚在“跟跑”階段,亟待知識分子為改革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創新支撐。面向現實問題、砥礪實踐精神,將知行合一落在實處,知識分子才能把握時代機遇,充分實現人生價值。

  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賡續“弘道”之追求、“弘毅”之精神,為祖國和人民立德、立功、立言,當代知識分子必將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成就無悔人生、唱響奮進之歌。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5日 04 版)

(責編:馮人綦、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