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現場評論·我在長江·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爭上游

何鼎鼎
2018年08月14日04: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從一個零部件到一個工廠,從一個城市到整個長江經濟帶,如何擰成一股繩,考驗著人們的智慧

  

  這兩年,南京一家名叫“長江匯”的平台,做起“水上電商”。零配件、生活用品,船上下單到服務區就能取,若著急還能用無人機投遞到船,這算是打通了水陸之間的“最后一公裡”。有船員浪漫,還為一同行船的妻子訂過99朵玫瑰花呢!江水向來洶涌,卻因“互聯網+”而變得溫柔。

  這不免讓人想起江上往事。在武漢長江航務管理局看航運歷史展得知,即使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三峽航段的航標燈還靠人工挂上去。三峽崢嶸崔嵬,挂燈工人攀援險絕,取燈、添油、挂燈。一盞油燈照大江,也照見當年航運業的艱辛與落后。

  智者樂水,江水也愛“智能”。智能升級,其實是整條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的縮影。在重慶,果園港正推進裝箱碼頭及堆場智能化改造,以實現遠程化、自動化、無人化操作﹔在長沙,中國首條自主研發的磁浮快線上的列車正平穩“貼地飛行”,它還要進一步連通長株潭城市群﹔到武漢,長江航務管理局的智能管理系統,能清晰展示每一條江上船隻的航行狀態﹔到南京,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正從全球范圍內為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提供智能化的解決方案……這是一條與滾滾長江相平行的發展線索,也是前后接續的高端產業發展風景線。長江上中下游,都在力爭上游。

  這樣一條逐漸“智能”的長江,讓發展有了更多底氣。長江沿線,正是開中國近代化風氣之先的區域,沿江而下,歷史上的漢冶萍公司、安慶內軍械所、江南造船廠,或多或少留下痕跡。這一方面昭示長江兩岸深厚的工業基礎,但另一方面也將長期積累的傳統落后產能以及傳統發展模式和路徑展露無遺。可以說,重污染企業找退路,產業轉型找出路,發展才會有活路。隻有以高質量發展推動自身轉型升級,方能繼續走在前列。

  在安徽蕪湖參觀中車龐巴迪公司,一種跨座式單軌無人駕駛列車引發同行記者的巨大興趣。與普通雙軌地鐵不同,這種單軌列車修建成本低、周期短、能耗低,還能實現自動駕駛。好奇的人們看到列車從雙軌到單軌的創新,更在尋求向高質量發展“轉軌”的道路。對於很多工業城市而言,發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業,是實現騰籠換鳥的必由之路,也隻有將工業附加值做上去,將污染與能耗降下來,才能更好地守護這一江清水。

  沿著長江走,科技創新的火花四濺,城市競速可謂百舸爭流,但也並非都是順風順水。比如,在一些核心零部件上,扼制國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攔路虎”沒有完全消除﹔中外合資企業中,集成組裝工作較多,開拓性創新還比較少﹔走訪各地,各色產業園星羅棋布,但機械團結的比較多,真正整合上下游、能發揮集群效應的卻不多﹔而放眼整個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承接的合作已經開始,但更高水平的協同發展依然有待探索。從一個零部件到一個工廠,從一個城市到整個長江經濟帶,如何擰成一股繩,考驗著人們的智慧。

  船到南京,人們總愛登上閱江樓飽覽長江。在長江南岸下關歷史陳列館,一幅高懸的《下關賦》,還嘆息著1842年被迫開埠通商的屈辱﹔而在對岸,中車浦鎮公司通過在動車、地鐵多項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突破,已將主動權牢牢握在手裡。一主動,一被動,現實與歷史的對比中,昭示著前進的方向。自主創新則贏,綠色發展則贏,這是長江的呼聲。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4日 05 版)

(責編:馮人綦、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