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現場評論·我在長江·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三峽義工,守護綠色長堤

何鼎鼎
2018年08月08日04: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湖北宜昌,見到“三峽蟻工”李雙喜前,一直在想“蟻工”與三峽是如何產生聯系的?見到李雙喜后才知,他是以江堤邊的螞蟻自喻,要用力筑牢綠色發展的長堤。他說,單個螞蟻力量雖小,抱團卻有無窮之力。

  三峽蟻工,其實是三峽義工。“受人啟發,也是想給母親河做點事。”兩年多前,發型師李雙喜開始在江邊打著手電撿垃圾。冬天江風冷冰冰,夏天垃圾臭烘烘,家人不能理解,旁人覺得作秀。何況,江水滔滔而來,垃圾源源不斷,就憑你,撿得完?“一個人在江邊撿垃圾最窘”,最初的窘迫還有些不堪回首。丟垃圾的人理直氣壯,撿垃圾的倒變得不好意思,要改變江水,先得改變觀念。

  言傳不如身教,在李雙喜的努力下,朋友圈大起來。從第一個加入的陌生人,到后來幾百人的微信群,他成了“喜哥”。隻要是節假日,都雷打不動“出工”。喜哥的活動已不用打廣告了,甚至江邊跑步的人也會停下加入他們。這樣的堅持,本身就是最好的廣告。大家都有一份心,有人帶頭,就有人雲集響應,這是公益的邏輯。從2015年11月3日起,三峽蟻工喜哥在長江邊撿了450多次垃圾,微信好友從600人增長到了3010人,他撿了700噸垃圾,“撿來”2000多位朋友。

  喜哥不僅感染了宜昌群眾,當地政府也注意到了他。當喜哥的隊伍壯大到300多人時,宜昌西陵區政府決定幫他,推動“三峽蟻工”登記注冊並為其提供辦公室和經費,“善意的乘數效應”下,這是順勢而為,也是必然選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工程浩大,要讓人的行為鏈與生態鏈充分咬合在一起,凝聚社會力量最關鍵。為此,西陵區政府一面推動每個小區建立生態環境社會組織,一面編寫了全國第一套系統介紹生態保護的校園教材。從幼兒園到初中,生態課程變成了一門與語數英一樣的主課。“這門課同樣要考試的!”西陵區委書記盧斌介紹。

  長江,何曾停止過對沿岸人民的考試?曾經的考題是生計。三峽邊,曾有一群人和喜哥一樣躬身勞作,那是三峽纖夫。“手和腳緊緊地扣在岩石上,一寸一寸地向前爬”“45分鐘的努力,前進了600英尺”,這是百年前外國學者對於三峽纖夫群像的寫生。這些彎腰的纖夫,為了討點極其微薄的生活,任由淤灘上的駁船,把纖繩深深勒進肩膊。

  今天江水和緩了,纖夫號子收起了,考題也從生計換成了生態。一批批三峽人站了出來,他們青春而活躍,無聲卻磅礡。“纖夫號子”貴在節拍齊整相同,三峽蟻工們同樣需要心齊。不一樣的是,他們不再是為了討自己的生活,而是為了謀共同的生態,為了擦亮眼前的清水綠岸,更為了將來的綠水青山。

  “一個人撿的時候都挺過來了,現在有這麼多人支持,沒有理由不繼續,我會干到走不動為止。”採訪到最后,喜哥看向窗外。窗外,走出三峽的長江已蔚為壯觀。大江奔流,匯入的大支流有岷江、赤水、沱江、嘉陵江、烏江、雅礱江,其細小者更不可勝數。長江不擇細流而成其大,這一定也是三峽蟻工們的信念。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8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