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現場評論·我在長江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沒有大象軍團,就打造螞蟻雄兵”

姜  赟
2018年07月30日05: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雲南昭通新灘鄉鰱魚村,是一個扶貧易地搬遷安置點。來這裡採訪,剛一下車,村民就捧著當地特產“半邊紅”李子擁上來,請我們品嘗。咬上一口,清脆香甜,讓人忘了炎熱的天氣,也讓人感受到村民的幸福生活。

  正當市委書記楊亞林向我們推介這一致富果時,一位老農走近,拉起書記的手連連道著感謝,立馬引起相機一連串的“咔嚓咔嚓”聲。動人的一幕也說明,當年頂著巨大壓力、克服巨大困難的易地搬遷扶貧之路走對了,走出成果了。

  對於昭通來說,探索出一條生態扶貧之路並不容易。作為長江上游、烏蒙山地區生態相對敏感脆弱的區域,昭通市山深石多、邊遠高寒,石漠化、水土流失嚴重。歷史悠久卻發展滯后,位置優越卻交通不便,資源富集卻產業弱小,山川秀美卻生態脆弱……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是昭通真實的寫照。要斷“窮根”,必挪“窮窩”,進行人口分布格局的重構,進而斬斷貧困人口與生態脆弱地區的直接聯系。正如楊亞林所說:“能打破貧困代際傳遞,折騰我們這一代,值!”易地搬遷仿佛一根撬棍,撬開了當地脫貧的出路。

  人出來了,往哪裡去?發展的老路走不通了,傳統產業的容納能力也會漸漸變弱。於是,“近抓外出就業,遠抓產業培育”成為昭通的選擇,也開啟了這個貧困地區脫胎換骨的征程。一方面,昭通通過組織化手段,為願意外出打工的人提供服務﹔另一方面,將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這不是就農產品發展農產品,而是向二三產業延伸﹔即便是種土豆也不會“土”,深加工后照樣可以“高大上”,將昭通土豆種成世界的馬鈴薯。在楊亞林的眼裡,兩條路徑必將匯合:外出打工者帶回技術、資本、經驗,為昭通產業發育注入動力﹔新產業發育成熟了,將吸引更多出去的人回來,共同努力將家鄉發展推向繁榮。

  遠景是美好的,現實卻困難重重。目前,昭通市還有10個國家級貧困縣。俗話說,手中無米,叫雞不理。昭通生態產業培育最缺的是龍頭企業。“沒有大象軍團,就打造螞蟻雄兵。”楊亞林非常篤定,“隻要干起來就有希望”。於是,昭通千方百計發動基層黨組織、返鄉創業者,積極帶動村民念好“山字經”、做活“水文章”,發展蘋果、天麻、李子等高原特色產業。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住上小樓房、開上小汽車之后,昭通的干部愈發相信,隻要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就會吸引龍頭公司前來,推動昭通生態產業邁上新的台階。

  曾經,看山難、望水愁﹔如今,喜山清、愛水秀,昭通的生態扶貧之路,也許潛藏著深度貧困地區突圍的密碼。“雲南四川兩交界,一條金河在中間,向家壩修起了水電站,金江河水變平原,大峽谷的房子搬山上,壩尾槽的移民房修得寬……”在水富港,金沙江翻滾急流仿佛是伴奏,86歲高齡的老船工易德華喊起了“金江號子”。雄渾激昂的號子聲,讓我們更加相信,昭通人民一定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30日 05 版)

(責編:袁勃、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