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來論:擦亮識破騙術的雙眼

2018年07月10日04: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擦亮識破騙術的雙眼

  河南開封 路 暢

  近日,上海警方破獲了以炒黃金為名的互聯網金融詐騙案。在其中一起案件中,一名受害人被拉進一個微信群,被騙走100多萬元。案發后經証實,微信群內除了受害人之外,其余50多個賬號都是“托兒”。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網絡金融理財詐騙案件量逐年增長,騙局手法和套路逐步升級。現實中,“商品營銷”“項目開發”的馬甲剛被揭穿,期權、股票、黃金、理財等新套路又出現了。做局者往往以“新業態”“新科技”“新金融”等為旗號,誘騙投資者相信高收益。因為隱蔽性強,不少騙局不容易被戳破,特別是一些金融常識不足者以及老年群體,很容易被蒙蔽而誤入圈套。

  網絡金融詐騙是詐騙的變體,影響大、危害廣,相關“毒瘤”必須切除。為此,相關部門既要加強網絡監管,收緊制度籠子,也應推動金融知識普及和財商教育,引導投資者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擦亮識破騙術的雙眼。同時,廣大群眾也要增強金融風險意識,防止掉入網絡理財詐騙陷阱,畢竟再嚴的監管也替代不了自身的小心。

  

  懲“蝸牛”也要防“蠻牛”

  貴州安龍 劉元通

  近日,某地一單位在被上級部門督察后,因擔心被指責“不作為”領到“蝸牛獎”,在未通知業主、未嚴格履行相關手續的情況下,兩個月裡突擊拆除高速公路沿線300多塊戶外廣告牌,留下不少“執法瑕疵”。

  對照督察意見積極整改的行為值得肯定,但這並不意味著執法就可以背棄行政程序。一些廣告牌是合法設立的,那自然應該依法拆除。換句話說,在具體的行政過程中,要警惕蝸牛式的“不作為”,也要防止蠻牛式的“亂作為”。比如,精准脫貧強調“一個都不能少”,但如果直接塞錢,看似“立竿見影”,實則不可持續﹔一些工程項目為求速度不要質量,看似達到了預期目的,其實埋下了不少隱患。在工作中,無論是一拖再拖還是一蹴而就,本質上都是缺乏求真務實的精神。

  做好社會治理需要繡花功夫,離不開耐心。群眾並不樂見“趕工式”的作為,而是希望把工作更多落實在平日,做好緩沖和轉型。對管理者、執法者來說,多一些主動意識,更加重視群眾的日常反饋,時常以行動贏得信任,那麼就不難收獲好評。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0日 05 版)

(責編:袁勃、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