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讓醫生職稱評定更接地氣

白劍峰
2018年07月06日04: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用人單位自主評聘職稱,有利於打破僵化的條條框框,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使醫德好、技術高的醫生盡快脫穎而出

     

  從7月18日起,浙江省將全面下放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聘權限,實行單位自主評聘。今后不再組建省衛生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

  下放高級職稱評審權限,是職稱制度改革的新要求。2017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要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權限。對於開展自主評審的單位,政府不再審批評審結果,改為事后備案管理。浙江把職稱評聘權限下放,給予用人單位更大的自主權,使職稱評審更接地氣,對於解放醫療生產力、調動醫生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評職稱歷來是醫生頭上的一道“緊箍咒”。很多醫生常年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既要出門診,又要做手術,還要擠出大量時間寫論文,不堪重負。因為在職稱評審中,論文所佔比重極高,甚至有“一票否決權”。很多醫生雖然在臨床上兢兢業業,但由於論文不達標,遲遲評不上高級職稱。為此,不少人呼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創新評價方式,糾正重論文、輕臨床的職稱評審導向,讓醫生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深耕專業”。

  長期以來,我國評價醫生的維度較為單一,職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位醫生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事實上,醫生的職稱與水平未必成正比。例如,個別醫生雖然有高級職稱之名,但看病水平並不高,得不到患者的認可﹔而一些臨床水平高、患者口碑好的醫生,卻因為沒有高級職稱的頭銜,勞動價值得不到體現,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醫生職稱評審制度的不盡合理之處。其實,臨床水平和患者口碑才是評價臨床醫生的“金標准”。一位臨床醫生論文寫得再好,如果不會看病,患者也不買賬。因此,讓用人單位自主評職稱,有利於打破僵化的條條框框,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使醫德好、技術高的醫生盡快脫穎而出。

  當然,浙江省將高級職稱評聘權限下放,也引發了不少議論。例如,有人擔心不同醫院的評審標准不同,打亂了原來統一的評審標准,導致標准降低或標准混亂,權威性下降﹔有人擔心醫院的評審權力被濫用,院長的行政權力被強化,評審中出現“沾親帶故”或“公報私仇”等現象﹔還有人擔心各家醫院競相“放水”,導致專家帽子“滿天飛”,影響高級職稱的“含金量”。可見,政府部門將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之后,並不意味著一推了之,萬事大吉。政府部門雖不再直接組織職稱評審,但還需要制定標准和規則,加強事中事后監督,保証職稱評審的公正性。隻有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才能讓職稱改革走得更穩健。

  職稱是醫生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但並不是評價醫生的唯一指標。今后,可考慮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按照教學醫生和臨床醫生進行分類評價。惟其如此,才能讓醫生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從而使患者更加受益。

  金杯銀杯不如口碑。一位醫生隻要能認認真真看病,在病人心中就是好醫生。相信隨著醫生評價制度更加科學合理,其正面激勵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06日 19 版)

(責編:王仁宏、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