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高考滿分/零分作文”為什麼總有人信

曹珂 王帝

2018年06月15日07:5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高考滿分/零分作文”為什麼總有人信

高考結束一周了,早已被証實為謠言的所謂“高考滿分作文”和“高考零分作文”依然在微博和朋友圈內熱鬧地傳播。似乎辟謠也無法阻止對高考作文議論的熱情。其實,無論是所謂“高考滿分作文”還是“高考零分作文”的謠言,每年都在傳播,而且傳播的套路漏洞百出。試想,高考剛結束,閱卷尚未結束,這類作文就已經在網上鋪開了,可能是真的嗎?

即便如此,這些作文依然在網上被大面積傳播。有人明知是謠言,還是轉載收藏,稱為自己的孩子留下作參考,為將來高考作文“加碼”。

網絡文章傳播的基礎是重視和認同,不重視就不會點開,不認同就不會轉發。

先說重視。一方面,高考作為全國性統一考試,無論從參加人數,還是社會對其的重視程度,都是其他考試所不能比擬的。高考既是分水嶺又是分岔路,而高考作文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反映社會熱點的晴雨表、引領思辨精神的指南針。因此每年的高考作文題多數是社會所關心和期待的話題。

另一方面,參加高考的學子實際上代表著國家未來的希望,他們怎麼看待我們這個社會,有什麼話想說嗎?從這個層面上講,作文既是他們表達自己的渠道,也是社會認識他們的橋梁。

事不關心,關心則亂。在輿論的重視與期盼下,謠言已經作好了出發的准備,但它還飄不起來。它還需要一陣“風”,這陣“風”叫做認同。

不可否認,確實有些流傳於網絡的高考“滿分作文”寫出了水平。這其中既有一些語文老師所作,也不乏文學愛好者的優秀作品。這些文章裡有含而不露的感情,有歲月深沉的積澱。有些營銷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為博取大眾眼球毫無底線,招募寫手仿佛流水線般“生產”出一篇篇所謂“高考滿分作文”和“高考零分作文”。這些作文或看似富有哲理,實則無病呻吟﹔或對社會發展中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大肆批判,文章看似針砭時弊,實則拒絕承認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努力。

在閱讀趨向碎片化的今天,匆忙閱讀導致的不辨真假和即便看出假來也“看熱鬧”的心態,使其得以廣泛的傳播。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滿分作文”中的“哲理”還是“零分作文”中的“誠實”,確實迎合了一部分網民的期待。帕特裡克·亨利在著名的演講《不自由,毋寧死》中提到,人們總是容易沉迷於希望的幻想之中,痛苦的現實來臨時,我們往往會緊閉雙眼不敢面對。同時,人們又隻願意相信對自己有利的事實,例如,“看到最新的高考滿分作文了嗎?祖國的下一代,對某某問題也有怨言”。這種將現實扭曲折射的“哈哈鏡式”的作文表達,剛好迎合了這部分網民的口味。但迎合讀者的口味,就是可以造假傳謠的理由嗎?

古人文瑩理,后人工作文。文工理愈暗,紙札何紛紛。早在古代,諸如此類工於作文,而輕於實理的例子就不在少數。究其原因,無非是“迎合”二字:迎合考官、迎合低俗、迎合大眾獵奇的心理。作文如同做人,一味講求迎合,就容易失去真實的自我,如果不能文以載道,至少不要文以載“盜”。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