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5·18國際博物館日,每年這個時候,世界各地都要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創辦於1977年5月18日的這個節日,如今已走過41年。這個節日的設立,初衷旨在推動全世界各國關注自身文明發展,聚焦博物館對本民族和國家的重要作用。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據媒體報道,當天北京99家博物館免費開放,多達93項主題活動供市民選擇,其中包括46項展覽、5項講座和42項活動。不僅如此,北京市民還可通過手機、電腦暢游全市線上博物館。其他地方紀念活動也陸續展開。
應當說,近年來我國的博物館越來越走進公眾,走進社會生活的舞台,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特別是2017年央視推出的《國家寶藏》節目,將以故宮為代表的國內9大博物館的精品展藏以講故事的形式推出,引起全國觀眾的關注。這9家博物館因此名頭更響。一時間,博物館漸漸成為人們的一種新時尚。特別是在一些重要節假日,博物館更是成為眾多人心目中期盼的靚麗風景線。
這些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博物館4826個,其中北京地區各類博物館達179家,平均每年還新建4到5座。這裡的博物館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位於全國前列,已超過紐約、馬德裡、柏林,僅次於倫敦,成為全球擁有博物館數量第二多的城市。有關文物專家表示,北京地區博物館硬件水平已接近峰值,以后應更側重於軟件方面建設。而這或許才是博物館持久發展的關鍵。
據說“博物館”一詞源於希臘文“繆斯庵”(museion),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科學與藝術的9位神女通稱,代表當時希臘人文活動全部。如今的博物館,不僅是收藏文物和歷史的地方,還應是文化與歷史交匯之處,也是打開公眾文化視野,提升智慧、促進文明、拉動文化需求的重要舞台。
早些年,一般人不敢進也不大願進博物館,因為除了展品高大上之外,博物館冷冰冰的感覺也讓人退避三舍。近些年來,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一些博物館,力改過去閉門辦館思路,推出一系列新展覽新舉措,不時牽動國人的神經,成為熱點社會話題。比如故宮博物院“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自2017年9月15日開展以來,吸引大批觀眾參觀,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此外,故宮推出的全面開通網絡售票、陸續開放新藏品等活動都令公眾眼前一亮。《國家寶藏》等節目也提升了包括故宮在內9大博物館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作為一個博物館愛好者,筆者這些年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到一地定要花時間去看看當地的博物館。這是快速直觀了解一個地方的有效途徑。我也遺憾地發現,各地博物館發展參差不齊,一些地方還存在明顯短板。比如,去年到張家口市某區級博物館,發現這裡硬件設施落后,展品陳設嚴重不足,設施老化,介紹粗糙,燈光灰暗,也沒有講解員﹔且隻有下午2點半才開門。這著實不能方便觀眾。
其實,博物館作為一項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不應成為地方財政包袱和可有可無之所。按照我國2015年《博物館條例》和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博物館也是公民應享有最基本的文化權利之一。
因此,各地博物館都應是當地重要的文化地標和風景線。借助博物館日,希望博物館能真正走進每個人的生活,甚至走進每個人的心裡。讓更多人在享受博物館帶來的文化啟迪之時,將去博物館演變為日常生活的習慣甚至某種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