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作為成就新時代。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重大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創新之舉,更是新時代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嶄新契機。
錨定當前中國改革的歷史方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點要處理好三個關系即: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宏觀與微觀的關系、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進而有效破解“為什麼改”“改什麼”和“怎麼改”的問題。
首先,就是要解決好“為什麼改”的問題。從人類發展史來看,“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無方,刻船不可以索遺劍”。人類要維持社會共同體的正常運行,必須建立一定的社會秩序,在此基礎上國家治理應運而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類文明水平進步,國家治理不能一成不變,其理念、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面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從實踐方面來看,“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命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在深刻思考、全面總結、深入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偉大實踐的基礎上,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從理論角度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主要內容是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使國家治理者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制度治理國家,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國家的效能。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就是要科學解決當前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的問題,解除當前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存在的障礙和弊端,改革機構設置,優化職能配置,通過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從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關系角度來理解國家機構改革能夠切實解決“為什麼改”的問題,有利於更好的地統一全黨的思想和認識,為扎實、有效、精准推進改革奠定思想基礎。
其次,要處理好“改什麼”的問題。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有機組成部分,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大概念,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個子命題。處理好宏觀與微觀的關系需要我們按照系統論的方法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與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關系。總的來看,應該做到“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以大帶小,以小見大,大小融合,相互促進”,以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帶動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步伐。具體來說需要強調長遠、統籌、協調、依法。長遠需要立足當前,通過改革科學解決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通過頂層設計和科學部署形成先進的制度性安排。統籌需要通過理順黨政軍群體系的職責關系進一步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的領導,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保証政令暢通,添補職能真空,切實提高決策和政策執行效率。協調需要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職責關系,進一步提高中央宏觀決策的科學性和地方的微觀執行的效率性,保証宏觀調控堅強有力,實現微觀執行扎實精准。依法需要保証改革在法制化軌道內謀劃,通過法制化方式推進,保証在陽光下運行,切實增加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
此外,還要重點解決“如何改”的問題。繼承就是保留了事物存在的肯定性因素,當肯定性因素不足以促進事物發展壯大的時候,創新就成為必然選擇,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也是如此。具體來說需要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因時而進需要從中國特色社會新時代要求出發,緊跟時代發展道路,牢牢抓住時代發展主題,因時制宜、應時而動、順時而進。因事而化需要指把改革的目標、內容和要求同中國特色社會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同中國共產黨正在推進的事業結合起來。因勢而新需要正確認識世界發展大勢和中國發展形勢,使改革符合世界新變局、社會新變革的新要求,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供強大動力。